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為了正確理解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必須首先考察人類的實踐活動。
一、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的過程
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所謂認識過程,就是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中能動地反映客體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從而使主體和客體同時得到改造、發展與完善,這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一是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二是實踐主體按照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實際地作用于客體,把實踐方案變為實際的實踐活動;三是通過反饋和調節,使實踐目的、手段和結果按一定方向運行。總之,實踐活動過程在主體的自覺意識支配下,既能動地變革著客觀世界,也能動地改造著主觀世界。
三、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首先,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人成為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實踐的需要,作為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為認識的客體。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圍繞著人類實踐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其次,實踐還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于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為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用于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維模式,也是來源于實踐。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淀下來,形成各種模式,如邏輯格式等。列寧說:“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
對于認識來源于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條件,并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于形成人們在認識和才能上的差別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會實踐。馬克思曾引用亞當•斯密的話說明這個問題:“他清楚地看到:‘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遠沒有我們所設想的那么大,這些十分不同的、看來是使從事各種職業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區別的才賦,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其次,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由于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而且理論或認識本身也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所以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傳授等方法來獲取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它的意義充分體現在牛頓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微博]們的肩膀上”。但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來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實踐,而且人們接受間接經驗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種直接經驗為基礎,只有把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起來,才能有比較完全的知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其次,實踐為認識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一方面,實踐的發展不斷揭示客觀世界的越來越多的特性,為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最后,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3.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頭腦中重建客體模型,并根據這個客體模型推導出應當具有的未知性質,然后再用實踐加以檢驗,當理論預言與對客體的實踐結果一致時,就證明頭腦中精神地重建的客體模型與客體自身相一致。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踐,才能有力地反對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
四、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實踐和認識是相互作用的, 認識特別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實踐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它是受意識支配的,實踐的這種本質特性決定它不能離開認識的指導。其次,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發展規律,它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實踐。再次,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認識可以使主體了解、把握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指導主體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從事改造世界的活動;認識可以使主體在實踐活動之前,確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觀實際的目標、方案、步驟和措施,對實踐活動作出預測和規劃;認識可以使主體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指導主體選擇實現目的的最佳行為方式;認識可以指導主體將局部經驗上升為理論;認識還可以使主體實現對自身的認識,并自覺調整自己的活動,以適應改造客體的需要。最后,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當錯誤的認識誤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同樣,沒有科學的理論,也沒有科學的實踐。
【習題精練】
一、單選題:下列每題給出的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表明( )
A。人的認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
C。人的認識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情因人的感覺而存在
2.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強調了( )
A。人們對每一件事物都要細心觀察 B。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有理性的指導
C。人們獲得感性經驗的重要性 D。人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3.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滿足人們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數人認可?
C。能否付諸實踐 D。能否在實踐中最終取得預期的效果
4.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這表明人的才能( )
A。與人的先天生理素質沒有關聯 B。主要來源于后天的實踐
C。取決于人的主觀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決定的
5.溫家寶總理在給一位國務院參事回信中,引用了兩句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一古訓蘊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經驗是判斷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
C。感性認識高于理性認識
D。人民群眾的直接經驗即實踐是認識的重要基礎
二、多選題:下列每題給出的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1.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段話體現的哲學思想是( )
A。理論就是巨大的物質力量 B。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理論不能代替實踐 D。理論可以決定一切
2.關于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A。認識是實踐的前提 B。實踐高于認識
C。實踐和認識是合一的 D。實踐和認識是統一的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有決定作用。表現在( )
A。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B。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C。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
D。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下列觀點中包含有實踐決定認識作用原理的有( )
A。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B。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C。丈量土地的需要,產生了數學 D。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5.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表明了認識對實踐的巨大反作用
B。表明了理論預見未來,起端正實踐方向的作用
C。表明了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
D。表明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的應用。
題干中的話引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說明人的認識是主體與客體(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因此,選項A是正確的,選項B、C、D觀點錯誤,不符題意。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理性認識對科學觀察的指導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人們在觀察事物、獲取感性材料時,以原有的理性知識為背景,受理性思維的指導。由于理性背景和理性思維的不同,觀察同一事物,有人有所發現,有人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機遇指科學觀察中意外遇到的現象或意外的收獲,“有準備的頭腦”,即觀察者具有的理性知識和理性思維。有沒有這種理性知識和理性思維的指導,對能否及時抓住機遇,作出新的科學發現十分重要。選項A、C、D對于科學觀察固然重要,但“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的關鍵詞是“有準備的”,是強調已有的理性認識在人們認識事物中的指導作用。所以選項B符合題意。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真理的含義及檢驗真理的標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它包含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具有客觀性。但如何證明某一種認識、思想、學說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就要看它能否在實踐中最終取得預期的效果,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特點決定的。謬誤是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因此,選項D符合題意。
選項A認為,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滿足人的需要”,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否認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選項B認為,真理是“被多數人認可”,“認可”屬于主觀認識范疇,同樣否認了真理包含的客觀內容,多數人“認可”并非都是真理,相反,真理往往首先為少數人所認識和把握。“能付諸實踐”的認識并非都是真理,把謬誤“付諸實踐”,導致實踐的失敗就是證明,這種觀點同樣否認了真理和謬誤的原則區別。因此,選項C也是錯誤的。
4.【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在人的才能和知識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
本試題出自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是在引述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談到人的才能的差異時作上述論述的。亞當·斯密認為,人的天賦才能的差異沒有那么大,才能的差異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馬克思在引述了亞當·斯密的上述思想后,說了上面試題中的那段話。才能是指人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才智和能力。才能與知識有密切聯系,但不能簡單等同,才能包括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主要指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才能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的先天生理素質是形成一定才能的生理前提,但生理素質只是為一定才能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要把可能變成現實,則要依靠后天的實踐。馬克思講的所謂人的才能差別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說,人的才能差別主要是由人的不同的實踐地位、實踐領域及實踐發展的深度、廣度造成的,不是天生的。由于社會分工長期從事某項實踐活動的人,由于在長期實踐中的反復學習、鍛煉、訓練和接受教育,相應的特定才能就會得到突出發展。因此,正確答案是選項B。
馬克思并未否認人的先天素質對人的才能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只是認為人的生理素質的“原始差別”“小得多”,意思是說,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因此,選項A應排除。選項C看到了人的主觀努力程度對人的才能的作用,但把它夸大了;如果違背了才能形成的規律,片面強調主觀努力,也往往事與愿違。至于選項D所講的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決定人的才能的差異,也是片面的。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是影響人的才能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代替實踐在才能形成中的基礎作用,社會政治地位要通過制約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對人的能力形成發生作用。
5.【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的應用。
溫家寶所引用的話來自漢代政論家王充的《論衡》,其意是說,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評說最重要。顯然是說人民群眾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對判斷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本題選項A、B、C觀點錯誤,不選。選項D強調實踐,因而是正確答案。
二、多選題
1.【答案】B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批判的武器喻指理論,武器的批判喻指階級斗爭實踐。馬克思這句話表明了理論不能等同于實踐,但也指出了理論對實踐的反作用。選項A把理論等同于實踐,選項D把理論置于實踐之上,都是錯誤的觀點。理論不能代替實踐,但理論對于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C。
2.【答案】B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考生一定要注意,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重要考點,出題的頻率很高。•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選項A認識是實踐的前提混淆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錯誤選項。而實踐決定認識表明實踐高于認識,選項B正確。選項C認為實踐和認識是合一的,把實踐等同于認識,是知行合一觀,是錯誤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D。
3.【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決定認識的表現。
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也總是圍繞著社會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的。社會實踐的需要始終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選項A正確。人類實踐活動提出的問題歸根結底只能依靠和通過實踐來解決。實踐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人的認識能夠不斷發展,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選項B正確。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使對象的真實狀態、屬性、關系、本質和規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地同對象相接觸,才能使對象的各種現象反映到頭腦中來,形成一定的直接經驗,并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選項C正確。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即實踐,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選項D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D。4.【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決定認識。
選項A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充分肯定了調查的重要性,即實踐的重要性。選項B認為書本中得到的總是淺顯的,必須要到實踐中去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選項C強調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選項D說的是量變質變原理,均不合題意。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
5.【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在本題中,題意說的是認識與理論對實踐的反作用。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理論也是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所以在這道題中,這句話表明了認識對于實踐的巨大反作用,突出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題干強調的是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而選項D說的是實踐對于認識的決定作用,不合題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