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哪些限制?直觀感覺應該對學力有硬性要求,如知識結構和儲備,語言、學習和研究能力等。這些達到所需最低限度,就該有報考資格。可即便社會招聘,都會有一些不成文或明文要求,比如性別、學歷、年齡(“35歲以下”)、經驗等。果不其然,原來考研也有年齡大限,一般不超40歲。
只是,其合理性在哪?是因年齡大,學習能力退化嗎?“活到老學到老”,為何不給大齡考生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且是區別對待,普通考生有限制,委托培養和自籌經費的則不限。
搜索發現2003年就有《考研年齡有望放寬》的新聞,對于“40歲大限”只提了一句——“據悉,這是按照教育部規定執行的。”而10年后,教育部終于給出明確答復:“明年考研取消報考年齡不超40歲限制。”
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刪除了報考者“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一項。說明教育部承認,不管年高幾何,都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權利。這是繼2001年,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限制后,公民受教育權的又一重大利好。美中不足的是,十年進一步,確實遲了些。
公共政策方面,現已全面放開年齡等招考限制。高教方面就坦途一片了嗎?恐也未必。就以取消考研大限為例,或許就只有象征意義。這不是過于悲觀。政策善意和制度進步,我們當然不吝掌聲,怎么夸都不為過。只是,平心而論,限制解除到底對于提升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質量,有多少實質幫助,確也不好說。
因為就普通考生而言,正常全日制教育序列之內,從本科到研究生,從二十多歲考到四十歲,能堅持十幾年的,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就如每年高考,年年落第年年考的那些明星“釘子戶”大齡考生一樣,對他們自己而言,上學只是待解的情結。
而對更多學生來講,考研似也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甚至只暫作就業前的一個緩沖期。這樣的考研,或說“考證”心態,對于中國整體教育質量,并無裨益。加上,如果就業招聘中學歷、年齡歧視不消弭,那么,“40歲大限”的解除,積極意義就更有限了。所以,在公共政策賦予公眾更多選擇權之余,若社會就業招聘方面不解套跟進,那么隱性限制就不會隨著政策限制的取消而消失。制度進步的步伐就會受到掣肘牽制,而難以大步流星,輕裝前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