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了針對學術學位的《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這意味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有了首部“國家標準”。
觀點一:《要求》的出臺,更加體現了我國對博士、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視
眾所周知,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多,每年報考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長,研究生招生單位的招生人數也在增加。據教育部2013年5月的統計數據,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數已達到1645845人。研究生是否也會被“批量生產”,碩士、博士是否也可以靠“混日子”來畢業,已經成為了教育界眾多話題中的一個話題。特別是2009年,我國全日制專業碩士開始向本科應屆畢業生招生,而與這些以“與社會需求相對接”而培養的專業碩士,學術型碩士似乎更強調學生的學術、科研能力,更注意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同時,由于專注于學術研究,一些學術型碩士,在畢業后盡管有著很強的理論功底,然而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卻亟待提高。及至博士也出現了此類問題。如果精通理論卻不會實踐的人才進入高校成為教師,便又會影響更多的學生。此次出臺的《要求》,從學科前沿、社會需求、知識結構、綜合素養與能力、基本規范等方面提出了各學科研究生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時必須達到的要求,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從法理上有效地避免了學術學位研究生學位“摻水”以及學術研究“閉門造車”的現象。
觀點二:《要求》的出臺,更好地保障了培養單位培養研究生的自主權
此次印發的是35個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其余75個一級學科的基本要求將于年底前印發;此外,專業學位《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國務院學委員會已委托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寫,擬于明年完成。為了研究生培養單位能夠根據自身特點來培養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無論是2011年編制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3年發布的《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還是剛發布不久的《教育部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都提出或確立了擴大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自主權,為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人才培養留有空間。可見,本次《要求》的印發,旨在規范擁有自主權的人才培養單位對于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目標,為研究生培養單位制訂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標準提供依據,為博士、碩士導師進行研究生實際培養提供藍圖,也為教育行政部門開展質量監督和評估工作提供標準;對保證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提供,推進研究生教育分類評價,促進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全社會了解研究生教育質量標準,開展社會監督提供了依據。
觀點三:《要求》的出臺凸顯我國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
2013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質量保障體系,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高端人才支撐。
劉延東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在改革中發展,培養能力持續提升,應用型與學術型人才并重的培養格局初步形成,共培養博士49萬人、碩士426萬人,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見,從追求長遠發展來看,廣大高校本科生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和趨勢。《要求》的出臺,凸現了我國對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同時,也顯示出了對博士、碩士研究生給予了厚望。
綜上,《要求》的出臺,對各大應屆本科生來講,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它會從制度、根本層面推動我國博士、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從另一個角度將,也會優化各研招單位的辦學水平,提高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性價比”。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略以后,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而“就業市民生之本”。實現中國夢,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創新型人才的主要來源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領域,本次《要求》的印發,就研究生教育如何更好的與就業對接,學術學位碩士博士的培養,如何能夠真正地實現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獻作出了初步的規劃,相信在今后的實踐中,研究生培養單位在《要求》的指導下,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向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