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公示了首批認定名單,共認定了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由我校浙江工業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核心協同單位共同組建的“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名列其中。
“2011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985”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首批公示的“2011計劃”名單分為前沿、文化、行業和區域四大類,包括量子物理、化學化工、航空航天、藥物制造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權益等14個重點領域,是從全國167個協同創新中心的申請中層層篩選出來的。和211、985工程不同,“2011計劃”要求由高校牽頭,通過校校、校所、校企等多種方式組成協同創新中心,共同對接國家重大需求。
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入選“2011計劃”,標志著我校浙江工業大學協同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協同創新機制缺失是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
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從國內外實踐來看,高校協同創新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類別,內部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外部協同創新的主要形式就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特別是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地方政府進行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
目前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缺失是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和障礙。從高校內部來看,組織機構之間界限分明,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科研與教學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有著清晰的邊界,彼此之間難以做到資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更談不上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培養。以課程設置為例,目前大學的課程體系基本上以傳統學科課程為中心,課程內容按學科的內在邏輯來組織,側重于傳統學科知識的傳承,課程之間壁壘嚴重,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課程數量嚴重不足,跨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問題中心課程)門類數量偏少,甚至沒有,導致學生對各種學科新問題、新方向和學科前沿性動態缺乏足夠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也使得學生難以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認識和把握重大問題,更談不上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
從大學外部來看,大學教育與科研、社會實踐脫節現象比較嚴重。創新的根本在于實踐,學生除了接受良好的課堂教學外,還要參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在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發掘創造潛能。目前我國高校的師資條件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科研機構、企業與大學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夠,導致學生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環節缺失,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嚴重脫節。
二、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可有效地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創新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培養的主體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也都擁有自身獨特的人才培養優勢和條件,創新人才培養的資源分別掌握在不同的創新主體手中,任何一個創新主體都不能夠有效掌握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必須依靠其他的主體提供支持,形成協同效應,共同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突破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外部機制障礙,建立多機構、多部門、多單位協同創新機制。
大學內部協同創新能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教育培養,奠定創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識結構。我校浙江工業大學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組建各種跨學科研究中心、跨學科實驗中心、跨學科教學中心,通過搭建多種形式的跨學科教育平臺,組織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教師一起突破學科壁壘,組成跨學科研究小組和教學小組,開設全校性的公共跨學科課程,以整體組合的課程替代嚴格的學科分類課程,同時大力推進全校范圍內的選課制,尤其是跨學科專業的選課制度,以學院為主體,按學科群開設大量的跨學科選修課,鼓勵學生跨學院跨專業選課,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科視野和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大學外部的協同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協同創新能有效改變高校目前“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封閉式課程教學模式。我校浙江工業大學以“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為示范,開展研究生培養改革,按照“創新主導、寓教于研、寓學于研、協同培養”的理念,探索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選拔辦法,導師組制、授課教師聘用制、國際化培養、獎助制度、榮譽證書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三、在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建設過程中探索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面向未來,我校浙江工業大學努力探索以下5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培養人才新模式:
一是校校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各自的優勢特色學科及優勢學科群,開展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協同合作。通過共同承擔大型科技攻關項目、互聘師資、共享課程和實驗室資源等途徑,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
二是校所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優質創新團隊和優質科研資源,瞄準國家相關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重大科技計劃和國家重大工程專項,整合科技隊伍、科技資源,共同構建優質資源平臺,營造一流的學術氛圍,建立優質資源共享、協調合作的體制機制,開展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合作的科研協同創新。在科研協同創新過程中,校所雙方將導師、項目、平臺整合起來,實現無縫對接,著力構建學術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是校企(行業)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高校與行業結合緊密的優勢學科,充分發揮行業特色優勢和地域優勢,選擇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組織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服務產業升級轉型和結構調整,從而探索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重大研發與應用平臺,大力開展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
四是校地(區域)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學校與浙江的政府機構、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共建科學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行業研發中心和研發基地,促進科技資源向行業企業和社會開放。構建多元化的成果轉化與輻射模式,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促進高校學科交叉型、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探索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間的研究生互換、互訪和學分互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搭建更寬闊的國際交往的平臺,營造良好國際交流氛圍,加大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資助力度,增加研究生國際交流的機會,增強研究生培養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程度,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