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往深里學往實里干往高處走,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抓謀劃、強統籌,著力構建“長效化”機制。學校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印發《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18—2020)》《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計劃書》等文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體美勞育的深度融合,推進“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建設,實現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轉變。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緊密配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度參與、各學院具體落實推進”的校院二級聯動工作體系,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召開課程思政推進方案討論會,制定《深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從目標思路、任務舉措、預期目標和進度安排等方面作出安排,壓實壓緊責任,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見功見效。
抓課改、強思政,著力破解“兩張皮”難題。探索建立“課程思政”標準指南,出臺《本科課程教學質量通用標準(試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浙江大學網上教學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等文件,明確課程教學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教學體系。遴選11門研究生課程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已初步建成《工程物理導論》《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究》等一批示范課程。在每年開設的120余門研究生公共素質課程中挖掘課程思政“契點”并融入教學過程,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中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明顯”作為申請條件之一,深入挖掘第二課堂中的思政元素,建成學生黨建與思政現場教學基地36個,著力打造育人與育才相結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課程思政體系。設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經費,遴選有基礎、有影響的課程思政項目予以建設支持,截至目前已立項116個本科生、28個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
抓培訓、強能力,著力打造“全先生”隊伍。深入實施“育人強師”全員培訓計劃,在新教師入職培訓、師德師風培訓中設立“課程思政”模塊,開展專題培訓,不斷引導教師樹立“育人職責人人肩負、育德使命門門落實”的意識。充分發揮教研室、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鼓勵組建由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地方黨政領導、相關領域專家、學生輔導員等組成的立體化授課團隊,通過教學攻關、集中備課、教案審查、協同合作等方式,不斷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加強“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建設,創辦《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期刊,廣泛匯聚科研資源,鼓勵教師開展學術研究,不斷提升教師研究能力。繼續辦好“求是導師”學校,啟動實施“師德導師制”,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教學名師工作室”,發揮校內外知名專家的“傳幫帶”作用,不斷鍛造教師綜合育人能力。
抓考評、強監督,著力發揮“指揮棒”作用。強化學院(系)主體責任,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學院(系)“雙一流”建設、年度教學工作評價和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同時納入學院(系)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評估體系,確保課程思政落地落細。出臺《研究生導師管理辦法》,修訂《本科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對存在師德失范行為的,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獎評優、年度考核等環節中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筑牢師德師風“制度籠”。建立校院兩級領導干部及相關管理部門人員聽課評課制度,開展教育督導,將“恪守教師職業道德”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列為聽課評課的首要指標,并將評估結果作為教師年度業績考核、績效分配的重要依據,把牢課程思政“質量關”。
抓典型、強引領,著力營造“學趕超”氛圍。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建設先進典型和優秀成果,在學校黨建工作主題展上專設“課程思政”欄目,充分交流課程思政經驗。開展“一個學院、一個思政特色品牌”建設活動、實施“健心計劃”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舉辦思政微課大賽和“疫情之下的思政課”大學生優秀作品線上展示競賽活動,營造思政育人“爭優創先”氛圍。利用求是新聞網、官方微博、微信、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提升“浙大模式”的認可度。繼續做好“竺可楨獎”“永平獎教金”“‘三育人’標兵”“優秀研究生德育導師”“五好導學團隊”等評選工作,選樹思政育人先進典型,積極發揮師德楷模的示范引領作用。
(原標題:浙江大學多措并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系列之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