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與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緊密結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強統籌設計,凝聚“三全育人”共識。出臺《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意見》,召開“三全育人”工作推進會,制定《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工作臺賬》,健全統籌推進常態機制,夯實分工協作責任體系,推動“十大育人體系”落地落細,著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盲區、孤島和斷點。制定《2020年愛國主義教育行動工作方案》,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題,融入“三全育人”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首批遴選4個學院,完善思政工作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相結合的工作體系。強化督導考核,將“三全育人”工作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納入校內巡察范疇,作為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目標管理和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講好抗疫故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抗擊疫情偉大實踐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大力開展“共抗疫情、愛國力行”主題教育,引導師生堅定愛國力行的使命責任。組建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積極投身校園疫情防控一線,累計參與黨員4500余人次。發揮電子信息學科優勢,研發疫情高風險區域防控測溫、身份識別預警、疫情數據分析系統,助力科技抗疫。疫情防控期間,全體教師響應號召、全心投入,順利完成2358門課程線上教學任務,推出《向逆行者和偉大中國致敬,做肩上有責心中有愛的大學生》等戰“疫”思政微講堂,以青年視角、青年話語宣傳偉大抗疫精神,共同繪就抗疫“同心圓”。發布《致全體本科學生及家長的一封信》《致在鄂學子的慰問信》等,開展“擔使命積極抗疫,強五育青春報國”線上主題教育,實施自律、崇德、好學、健體、創美、尚勞計劃,開展“生活觀生命觀生態觀”教育,集中展示《生命的承諾》《平凡天使》《守護》等學生原創優秀抗疫作品。支持學生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深化書院制改革,打造共同育人新模式。持續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改革,著力打造全員參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色書院。推進“書院+學院”雙院制共同育人,構建“全師育人、全程培養、全校協同”育人體系。推動輔導員、學業導師、黨政干部、領航學長、朋輩益友、心理咨詢師、體育教師、聯系醫生和公寓管理員等“九支隊伍”進駐書院,全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采取線上線下雙空間育人模式,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一站式服務。依托書院“六室兩坊一中心”打造文化、學習、社交、創意、生活、素拓等六個空間,全面拓展育人維度。打造“盡善盡美·美育塑心”能力提升工程、“德顯”優才計劃等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學生自我發展空間。構建包含教學管理、實踐管理、在線學習、學生管理、素質拓展在內的教育教學一體化信息管理大系統,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努力實現學生管理信息化。
打造思政“金課”,建好育人關鍵課程。持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探索構建專題教學為“主體”,案例教學和智能教學為“兩翼”,體驗教學、線上教學、活動教學等為輔助的“一體兩翼多維”教學模式。開展思政課“一課一品”活動,深入推進思政課“大練兵”。持續加大思政課程支持力度,明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五年投入不少于1500萬元的經費支持,給予思政課教師專項崗位津貼,設立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落實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升計劃,促進思政課程規范化、教師隊伍穩定化。制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把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明確課程思政基本標準、建設要求、實施路徑和考核辦法。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二級學院考核指標體系,開展專題培訓、教學展示、教學競賽、集體備課等,著力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實效。立項建設課程思政精品課程45門,持續開發特色教學案例庫,建設戰“疫”資料庫,把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等,轉化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素材。加強網絡思政建設,積極打造網絡思政精品項目,“老夏說課”公眾號入選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努力譜寫思政育人“協奏曲”。
注重精準發力,培育特色育人品牌。圍繞“十大育人體系”加強工作研究、深化實踐探索,推進“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建設,著力培育一批“可示范、可引領、可持續”的特色精品項目。“青年紅色筑夢”育人模式已成為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固定項目,“三好三有”研究生育人體系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學校連續5年評選出32支“三好三有”研究生導學團隊,建成11個導學文化示范基地,推動實現科學研究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依托大數據技術開展“隱形資助”,疫情防控期間第一時間為學生發放臨時困難補助,累計為7926人次提供在線學習流量專項補貼,切實做好資助育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