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志愿復試名單
近期將在研究生院網站公示一志愿考生進入復試名單,請注意關注研究生院網站最新公告。
二、復試時間、平臺和防疫要求
全校各學院預計于3月20日陸續啟動復試工作。調劑系統3月20日左右開放。
學院可因地因生制宜,統籌考量,合理選擇復試方式。原則上同一專業應盡可能采用同一種復試方式。不同學院具體復試方式、考試時間和平臺軟件等請見學院復試細則通知。采用網絡遠程復試的,復試主用平臺軟件一般為騰訊會議、釘釘視頻會議。
參加現場復試的考生,須遵守學校疫情防控要求,當日體溫測量低于37.3℃。14天內有過中高風險地區的旅行史、居住史的,或者接觸過來自中高風險地區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患者的,須提供電子“健康綠碼”和考前7天內由專業機構出具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三、復試科目
包括外國語(滿分30分)、專業課(滿分70分)和思想政治理論(滿分10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論僅限報考工商管理(專業學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會計(專業學位)和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的考生考試,成績計入復試成績。
以同等學力參加復試的考生,在復試中須加試至少兩門與報考專業相關的本科主干課程,每門加試科目滿分100分。報考法律(非法學)(專業學位)、工商管理(專業學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或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的同等學力考生可以不加試。對成人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復試時尚未取得本科畢業證書的自考和網絡教育考生,學院提前通知是否加試。
四、復試程序
(一)考前準備
1.復試資格材料
仔細閱讀學院復試細則中的復試流程、選用軟件平臺、使用辦法和相關要求等。按學院時間要求報到,將包括《碩士研究生復試材料一覽表》在內的各類信息和材料及時提交學院進行復試資格審核。
2.復試用品文具
(1)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證。
(2)報考學院要求準備或允許攜帶的其它考試用品。
3.復試設備和環境
參加遠程復試的考生,按照學院要求配置“雙機位”。“雙機位”中1臺為考生正面考試機;1臺為考生側后方約45度角拍攝的環境監控機,注意調整攝像頭角度和位置,確保考生方圓1.5米的環境可被收入鏡頭,且考生考試機全屏可見。
(1)用于考試的設備:電腦、攝像頭、麥克風、音箱,不得使用耳機。以手機或平板等智能設備考試的,需要固定設備位置。考前要提前安裝調試演練軟件,熟悉軟件使用方法。
(2)用于環境監控的設備:帶有攝像頭的電腦/手機/平板等。
(3)良好網絡條件,建議首選有線網絡。
(4)緊急聯系手機。
(5)獨立復試空間,燈光明亮、安靜、不逆光。
(6)考生坐位應距離考試機位0.5米左右。全程應正面免冠朝向攝像頭,保證頭肩部及雙手出現在視頻畫面正中間。面部清晰可見,不可遮擋耳朵,不得佩戴耳飾或明顯反光等干擾視線的非必要物品。
(二)考中過程
現場及遠程復試考生首先進行身份驗證。驗證方式為使用個人手機微信掃描考務人員展示的專用二維碼,輸入姓名、身份證號后,錄制一段3-5秒的短視頻,提交驗證并將驗證結果向考官展示。完成身份驗證的考生,按照主考考試指令完成相應考試。
1.在主考發出“考生開始考試聲明”指令后,手舉身份證,按以下格式聲明參加復試。
“我是XXX,身份證號XXX,考生編號XXX,報考內蒙古大學2021年XX學院XX專業碩士研究生。我聲明,將嚴格按照《誠信復試承諾書》要求參加復試。”
2.在主考發出“考試聲明結束,檢查考生考試環境”指令后,用攝像頭環掃四周環境。
3.在主考發出“考試開始”指令后,按主考要求開始考試。
4.網絡復試考生全程應保持注視攝像頭,視線不得離開。復試期間不得錄音錄像。除學院規定允許外,復試期間不得以任何方式查閱資料。
5.復試期間如發生設備或網絡故障,第一時間注意接聽緊急聯系手機并嘗試通過其它設備網絡軟件在線聯系學院。切忌首先使用緊急聯系手機主動聯系學院,失聯超過1分鐘的再主動電話聯系學院。
6.在主考發出“考試結束”指令后,網絡復試考生方可關閉在線聯系,結束考試。
請注意,學院如根據專業考生規模按科目成立專門復試小組,考生須多次重復不同科目的上述考中過程。
五、復試費
本次復試不收取復試費。
六、體檢
開學后組織體檢工作。體檢不合格的不予錄取,已報到的取消錄取入學資格。
七、其它
1.逾期不報到者,視為自動放棄復試資格。不按學院考務組織要求參加復試者,按缺考處理。對弄虛作假者,不論何時,一經查實,即按有關規定取消報考資格、錄取資格、入學資格或學籍。
2.入學后3個月內所有考生還將進行全面復查,復查不合格的,取消學籍。
3.請及時關注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內蒙古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以及報考學院發布的最新消息,按最新要求執行。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2021年3月16日
附件詳見https://gs.imu.edu.cn/info/1089/3299.htm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