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以“五個融合”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育與德育相融合。修訂《關于“全課程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貫穿美育全課程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建設,成立巴蜀藝術文化研習所,持續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挖紅色資源,組織創作主題歌曲、話劇、舞蹈等紅色文化作品,用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和弘揚革命文化,師生自編自導自演舞臺劇《江姐在川大》、紅色詩意話劇《待放》等已在校內外公演12場,觀眾達8000余人。創新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藝術教育活動,創作《歸來仍有花開》《生命之光》《強國有我》等歌曲,舉辦抗疫線上書畫作品展等活動,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實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計劃,深入開展“大川文藝輕騎兵”系列志愿服務活動,2020年開展活動63次,受眾1.7萬余人次,讓學生在文藝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中增長才干、砥礪品格。
普及與專業相融合。出臺《加強美育教育的實施細則》,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職能部門和學院協作配合的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機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持續加大公共美育課程、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場館設施等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美育普及度。推進藝術教育中心建設,選優建強專兼職教師隊伍,現有專兼職教師42人。組織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及相關活動,指導8個學生藝術團隊,學生藝術團隊連續7年參與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表演。充分發揮學校藝術學院專業優勢,在學科專業、師資隊伍、課程教學、藝術社團、活動組織等方面,推進融合滲透、協同育人。依托學院美術館、小劇場、藝術長廊、藝術研究論壇等平臺,定期舉辦話劇、音樂會、藝術展覽、學術講座等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藝術活動,推動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
課程與實踐相融合。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中華美育精神,設置五大通識教育模塊,完善“人文藝術與中華文化傳承”模塊課程體系,開足開齊美育課程,每年開設《中華文化》《大學美術》《中外音樂文化》《影視鑒賞》《體育舞蹈》等美育課程100余門,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加強美育社團建設,已建設學生美育類社團109個,其中,專業性社團30個、高水平藝術團9個,廣泛開展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精心打造“鳳凰展翅”文化藝術節、“新年音樂會”、“藝術沙龍”等文化藝術品牌活動。連續8年舉辦實踐及國際課程周,每年邀請一批知名學者來校開設美育課程;實施國際文化交流營項目,邀請海外高校學生藝術團來校交流演出。加強與四川戲曲協會等組織合作,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與成都、德陽等地合作,傳承發展金沙遺址、綿竹年畫等非遺項目。成立“繪川藝術工作坊”,與校外專業機構共建藝術教育實踐基地,整合多方資源,努力培養心靈美、形象美、行為美的新時代大學生。
美育與雙創教育相融合。將美育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依托學校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精心打造“I創街”,遴選入駐校園藝術坊、UTO文創樂活、幻宇音樂等學生藝術類“雙創”團隊20余支。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意實現平臺(智造夢工場),開展“I創意WE實現”活動,實行“草根創意、專業指導、平臺支持”組織模式,支持學生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創新創意活動。設立活動基金,支持優秀創意活動項目立項孵化,目前已成功孵化項目30余個。支持學生項目參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多個藝術類項目獲國家級和省級立項。充分發揮美育激發創新意識、提升創新活力的功能,打造“文化藝術與科技創新匯聚中心”,著力建設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融合等平臺,努力使學生在科學魅力和藝術熏陶中涵養氣質、啟迪智慧、開拓創新。
美育與環境育人相融合。加強富于歷史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人文景觀、教育設施建設,讓校園物質環境“有信念”“能說話”,潤物無聲散發正能量。積極保護學校歷史建筑,持續推進校史展覽館、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美術館、華西醫學展覽館、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和歷史文化長廊“六館一廊”綜合開發利用,把參觀“六館一廊”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實施校園景觀美化工程,推進校園道路改造和環境整治,加強德水、沫溪、巴渠等人文景觀建設,利用教學樓和學院辦公樓廊道空間打造雕塑長廊、藝術長廊和文化宣傳長廊,讓校園人文景觀等成為重要的美育資源,使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學校發展變遷,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精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