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教育部下發的《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今年研究生報名放寬條件,沒有了以往“年齡一般不超過40歲”的限制。對抱有考研夢的人而言,這應該是繼2001年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限制后的又一大利好。但是,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碰撞時,利好條件的吸引力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大。11月10日至14日,2014年全國考研報名正式進入現場確認階段。此后,當各地開始統計考研報名人數時,卻發現今年的報考人數有所減少,與降溫的考研熱相對應的是,大齡考研人群也并未因為年齡限制的放開而出現激增。
如同考研一樣,如今生活中并不缺乏通向理想的大門,如果想改變當下的狀態,諸如跳槽、出國這類需要勇氣和熱情的關口都在等著人們勇敢地去闖。不過,面對40歲這個當口,無論利好多誘人,人們似乎都不太愿意去“冒險”一試。
正如四十不惑的深刻寓意,當人生走入了“酒酣飯飽”的階段,即使會對不曾品味的盛宴充滿好奇,但心中卻仍舊清楚—眼前極具吸引力的東西其實早已一去不返。
口述困惑心態
奔四考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寧可孤獨一點兒,也不愿意考研”
講述人:張鐵,男,36歲,銀行客戶經理
對于張鐵來說,距離不惑之年還有不大不小的距離,他坦言,如果不是妻子有要求,他自己其實從沒有過考研的打算。
妻子比張鐵小6歲,碩士學位,兩年前生下兒子之后就一直在家做全職媽媽。
兩年間,妻子因為周圍的同學、朋友紛紛出國而心生一念,總希望把兒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我愛人想通過中介辦理一個陪讀媽媽的簽證,帶著孩子移民新加坡,以她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可以在新加坡找到一份一般的工作,可我卻不行。”
妻子的意愿是希望張鐵拿到研究生學歷,再辭去銀行的工作,賣掉國內的房子,一家人一起移民國外。張鐵雖然也想讓兒子體驗國外的教育,但一想到移民和中年考研這些“大工程”,他立即就犯了怵。一方面,張鐵認為自己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無論如何也無法撇開老人自己出國,即使能做到這一點,以自己眼下的能力也無法完成學業。“單單外語一門就能難倒我,更別提高等數學了!”令張鐵犯難的還不止這些,他曾經托人想去大學里蹭課,不成想,到了課堂上卻感到無地自容—聽課的大多是應屆生,清一色的年輕面孔讓張鐵臉上陣陣發熱。
雖然放棄考研可能會引發愛人的不滿,但張鐵卻表示自己無力應付愛人的要求。“要么她帶著孩子移民,要么等到孩子大了再去留學,我寧可孤獨一點兒,也不愿意考研。”
40歲跳槽,空有激情不被接納
“對方更愿意招收月收入不足兩千元的年輕人”
講述人:趙權,男,40歲,國企主任
跳槽對趙權而言,還是有吸引力的,用他的話說,跳槽就意味著“能憑著自己的經驗掙更多的錢”。
不過,想象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趙權在經歷了一次面試之后,才知道自己即使有著11年的廣告策劃經驗并且得過相關獎項,卻還是無法被時下的職場所接納。
原來,趙權在年初曾經悄悄到一家公司應聘文案策劃的職位,面試過程中,眾多年輕的面孔讓趙權倍感壓力和尷尬,而與面試官的交流更是讓他有被人潑了一盆涼水的感覺。
“主考官讓我介紹自己的特長和經驗,緊接著就問我眼下的月收入,我回答4000元以上,他聽完很快就終止面試了。”趙權說,自己不擅長使用制圖軟件肯定會減分不少,而眼下的月收入基數又太高。盡管趙權表明自己愿意努力適應新職位,但主考官還是直白地拒絕了他。
“比起我,對方更愿意招收月收入不足兩千元的年輕人,這樣的人會不惜一切努力把握機會,并且容易獲得滿足感。”羅列著對方拒絕自己的理由,趙權無奈地搖了搖頭。
在現實中碰壁后,他決定走保守路線,不再動跳槽的念頭。
專家說法
提升缺少既得利益
致40歲人群“止步”
機會和利好年年都會出現,但40歲的人卻未必因此而激情四射。面對40歲以后的人生,想要放開,其實沒有那么容易。資深HR、天津朗坤陽光身心靈咨商服務中心咨商師李颯分析道,無論從自身條件還是外界條件出發,40歲這個年齡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也正因如此,大多數不惑之年的人才不易做出考研、跳槽或是出國等與自我提升有關的選擇。
“40歲的特征應該是趨于平穩的,客觀上,這一年齡的人應該在事業和家庭上完成了早期積累,任何提升都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既得利益。”此外,李颯也指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去看,不惑之年的人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于年輕人的角色,即使面對更加有利于自身的提升機會,這一年齡段的人也未必會主動把握。
面對機遇,雖然大齡群體沒有出現趨之若鶩的狀態,但是在李颯看來,對于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來說,年齡其實不算什么。李颯認為,現代人群的價值觀呈現多樣性的特點,這使得人們不再單一地以事業上的成就來評判人生。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時候,人們更傾向于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傾向于以自己喜歡的事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因此,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圓理想之夢、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路其實是不受年齡限制的。 換一個角度看,對于年過不惑的人而言,國家給予的諸如考研年齡限制的放寬這類利好條件,其實是對公平受教和終身學習的一種認可,是對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有力支持,相對于過去,當事人其實是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