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推進“雙一流”建設為目標,科學統籌各領域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統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強化政治引領,一體化構建育人體系。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雙組長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每月主持召開工作例會,黨委常委會定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積極做好工作調研、座談會和領導接待日等。聚焦育人環節,制定《十大育人體系建設方案》,明確舉措任務262條。聚焦育人場所,制定《六大育人陣地建設方案和綜合改革示范區(虎溪校區)建設方案》,明確舉措任務117條,橫向打造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場館六大育人陣地和虎溪示范區,將工作延伸至學校各區域。聚焦育人功能,梳理凝練教學、科研、實驗技術、管理、服務、研究生導師、輔導員七類崗位育人職責,校內各單位梳理形成本單位各類崗位育人職責,推動育人職責納入職稱評聘、績效分配體系,著力將育人責任壓實到學校各崗位。
深化課程改革,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育人功能,推進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三進”工作專題課程建設項目102項。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先行試點,連續五學期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選修課,全體校領導、各學院主要負責同志每學期堅持上形勢與政策課,積極落實一線規則。依托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普及基地等,提煉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育人元素,開設《大學國文》《中國古代思想與文化》《閱讀城市與建筑》等140余門通識教育課。開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將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培育《土力學》《圖形設計文化寓意研究》等一批優質課程。設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逐步有序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涵養人文精神,構建文化網絡同心圓。強化“請進來、走出去、升上去”的文化理念,涵育師生品行,成功創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舉辦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開展28項特色主題教育項目,開辟“新時代學習共享空間”。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川劇)傳承基地,先后受邀赴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演出。傳承紅色基因,主辦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活動,創作演出《重慶家書》等多部原創作品,開展“口述校史、薪火相傳”實踐活動,打造校園歷史文化景觀。建設網絡育人矩陣,打造“渝小薇”、“前鋒”、UMD研究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等,培育100余名學生網絡文化宣傳員和120余名學生網絡評論員。陸續推出“榜樣的力量”“愛國奮斗重大人”等系列品牌網絡欄目和活動,總閱讀量達1900萬人次。疫情期間,“學習戰疫”打卡、五四青春巡禮等線上活動累計參與1.6萬人次。
拓展勞動教育,搭建實踐育人大舞臺。推動勞動教育與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增加實踐教學比重,試點開展10門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融合課程,1門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社會實踐課程。開展創新創業樹聲行動,建立四層次創新創業競賽體系,打造以“科技文化節”為龍頭,以訓練營、大講堂、培訓班、分享會、沙龍為品牌的活動體系。開展志愿服務啟邦行動,打造“西部計劃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學雷鋒”“公益勞動周”等品牌項目,與企業、社區共建志愿服務基地,3000余名師生志愿者參與智博會、國際技能大賽等重要賽會服務。開展社會實踐熔爐行動,常態化組織暑期、寒假社會實踐,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返家鄉”等品牌活動。
依托學生社區,探索協同育人新陣地。發揮虎溪示范區探索引領作用,開展學生組織形式、管理模式、服務機制等改革。創新宿舍育人機制,打造“一站兩室”工作平臺,建設各類工作站、黨團學生活動室122個,組織開展各類活動1000余場次,招聘指導老師21名,與輔導員一起入住14個工作站,開展一線輔導與服務,組織樓層長、寢室長、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等學生組織參與日常事務,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師生協同育人機制。拓展教育功能,依托宿舍(宿舍群)等陣地,形成公民意識培養、學業生涯指導、素質能力提升、傳統文化熏陶、國際視野拓展“五位一體”教育體系,打造了“時政講壇”“學習加油站”“內修外塑”“美學之道”“國際圓桌派”等品牌活動。以梅、竹、松、蘭園宿舍群為基礎,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園區,建設育人陣地,全面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