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以提升網絡育人組織力、引領力、向心力和品牌力為重點,持續加強網絡思政和網絡文化建設,積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清朗的網絡生態。
完善體制機制,提升體系組織力。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網絡宣傳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從學校層面加強統籌領導,形成部處協同、校院聯動的有效工作機制。依托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大學生在線、易班網站、融媒體中心等平臺,不斷夯實網絡育人基礎、健全網信工作體系,構建以網絡內容、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為主體和驅動的網絡育人體系。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出臺《校園網站建設與安全管理辦法》《新媒體管理規定》等制度,成立校內網絡文化聯盟,健全網絡育人制度規范。開展全校網站和新媒體年審認證工作,建立網絡內容和安全漏洞通報和重點提醒機制,每月編發《校園網站內容建設與安全管理情況通報》和《校園微信公眾號影響力排行榜》,營造網絡育人良好氛圍。
聚合融媒平臺,強化生態引領力。積極打造融媒體矩陣,將學校1000多家網站、700多個新媒體公眾號、200多塊戶外電子屏納入矩陣管理,在內容生產、協同傳播、聯動支撐等方面,最大限度匯聚網絡“育人資源”。搭建以官微為主導,以官方抖音號、快手號等20多家網絡新媒體平臺為支撐的聚合式融媒體平臺,年度生產優質融媒體作品500余條,總閱讀量達4億余人次,入選教育部首批融媒體中心試點單位。搭建網絡文化活動平臺,連續四年舉辦交大網絡文化節,積極承辦上海高校網絡文化節,舉辦“互聯網+網絡育人”“網絡育人賦能精準思政”等論壇,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暨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等,用優質的網絡作品和豐富的網絡文化活動涵養提升師生網絡素養。持續推行“E品E領”工程,累計發布100多個網絡引領項目,每年招募100多名網絡文明志愿者,踐行網絡公益,構建清朗網絡生態。
創新思政模式,賦能育人向心力。成立大學生發展研究院,深化新時代網絡思政理論和實踐研究,著力突破新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中的相關難點問題,為精準思政探索有效途徑。承擔省部級研究課題10余項,8位教師入選上海市“陽光學者”計劃。聚合校內外思政工作力量,承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組織一線輔導員撰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及教育引導建議》《關于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思路及舉措的建議》等工作專報。參與編撰“全國高校思政優質素材庫”、《高校疫情防控紀實》等工作,努力為提升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實效提供支持。積極打造接地氣、有靈性、有黏力的網絡新陣地,聚焦不同受眾網絡圈群,成立31家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根據青年學生需求,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議題設置和互動傳播。成立11家名師工作室,遴選和培育一批網絡教育名師,針對重大理論問題、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及時發聲,廣泛傳播正能量,2位教師入選全國網絡教育名師。建設“新水源”網絡論壇,動態感知師生思想狀況,使之成為反映師生心態的“晴雨表”,提高網絡思政的靶向性,有效發揮網絡滋養人心、凝聚力量的積極作用。
堅持以文化人,提升品牌影響力。承擔教育部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參與教育部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營造積極網絡文化。舉辦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全球1780所高校、超過8萬首作品參與,微博平臺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3億人次。短詩大賽品牌獲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打造“校園好網民”工程,每年策劃網絡文化活動50多項,獲上海市委網信辦2020年度優秀項目。深入推進網絡安全進校園,連續三年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教育主題日活動,開展網絡安全技能大賽,推動一流網安學院與相關部門合作共建,筑牢網絡安全防線,獲評上海市網絡安全先進單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