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人申請博士學位,6人未通過,這是湖南大學2013年度第三次學位評定結果,未通過人數是歷次博士學位申請中最多的一次。
校方稱此次評定會議為史上最嚴的學位評定會。有高等教育專家稱,湖南大學此舉對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有積極意義。
今年10月底,湖南大學官方網站發布了一條消息: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俞汝勤院士主持的第三次學位評定會上,91人申請博士學位中有6人未能通過,為歷次學位評定會未通過博士學位申請人數之最。此次會議被稱為湖南大學史上最嚴的學位評定會。
肖兵(化名)是這次學位評定會上被刷掉的6名博士生之一,他發表的書評類論文,在學位評定會上,被專家們認定為“不屬于可以用于申請學位的學術論文”。肖兵說,他不得不重新準備符合要求的學術論文,才能再次進入嚴格的學位評定程序。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博士生規模迅速膨脹3倍,僅2008年就授予了43759個博士學位。博士數量呈爆發式增長,質量卻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詬病,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人讀博并不是為了學術和科研。
為了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國務院學位辦從2010年開始,采取直接從國家圖書館調取博士學位論文進行抽檢,整個過程嚴格保密,此種模式被稱為“零干擾”方案,抽檢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各學校教育資源的配置及學科評估名次,對于抽檢結果差的學科,最嚴厲的處罰是暫停或取消其博士學位授予權。
據了解,基于此大背景,湖南大學不斷推出“重磅級”規定:人文社會學科需在湖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公布的重點期刊上表論文,方可申請答辯;明確書評類文章不屬于申請學位的學術論文;將個別質量低劣的期刊及會議論文列入學位申請黑名單;對導師跨學科指導研究生以及副導師和兼職導師等問題,做出了更加嚴格的限制。
有專家認為,湖南大學此舉對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那么,湖南大學在培養博士生方面到底采取了哪些嚴格的措施?博士生培養之路又需要注重哪些問題?近日,湘聲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前校長俞汝勤教授。
三道程序把關
湘聲報:這次湖南大學“最嚴厲學位評定”的出發點是什么?
俞汝勤:博士生教育是舉世通行的最高學歷教育,為各國與社會各界所重視。它的質量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非同小可。我國對博士生培養做了很多規定,我校在制定實施細則中,除教育部規定的以外,還做了更加嚴格的制度要求。這次這么多博士生學位申請沒通過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符合相關規定。
我認為,并不是每位在讀博士生都有能力獲得博士學位,“嚴進寬出”難以培養出創新型高級人才,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基礎上,進行淘汰是必要的。
湘聲報:申請博士學位需要經過盲評、答辯、學位評定委員會三道程序,各環節如何把關?
俞汝勤:盲評是學位論文評審的一種制度,就是把博士生和其導師姓名都隱去,集中送到校外同行專家評審,每篇論文請5名專家對其進行評審,論文盲評實行 “一票否決制”,即只要有1位評審專家認定論文未達水平,就不能按期答辯,需按評審意見進行修改或補充并再次通過盲評后方可答辯,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人為操控的因素。很多高校博士生只需提交3篇論文用于盲評,而我們學校要求5篇,這樣多了兩篇論文,必然會降低通過率,博士生和指導老師的壓力也大了不少。
另外,在一些高校,盲評并沒有落實到位,比如在向校外送審論文中,很多高校由多人負責,出現泄密情況也難以追查到個人,經常出現論文剛送到評審專家手中,學生和指導老師的求情電話就打來的現象。湖南大學為了避免這種現象,采取專人負責盲審制,直接對院長負責,一旦出現泄密將向他一人問責。
湘聲報:在博士論文答辯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環節,又是如何做的呢?
俞汝勤:學位評審采取回避制,就是已經審查過論文的老師,在下一輪的學位審查中不再主審,這樣將會多一名老師把關,也就多了一份嚴謹。在論文盲審過程中,一般被評定為不合格的論文,專家會認真地批上意見和建議,這對學生論文質量的提高幫助很大,對評審專家提出的質疑,博士生必須作出書面的針對性回應,如果避而不談,答辯和學位評定會不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做學問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不能出現學術不端行為。評定措施再好,也難免出現漏洞,加上學生規模不斷壯大,所以更加需要嚴格把關。我們要求博士論文一本本過,二級學院設立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對博士論文只有初審權,學校的評定委員會是最后的把關者。
注重國際接軌
湘聲報:在博士生招生和導師遴選過程中,湖大有什么特點?
俞汝勤:近幾年,湖南大學博士生招生人數保持在400人左右,每年只有小幅度增長。從今年開始,湖南大學停止招收在職博士生,在職考生如果被錄取,須辭去原單位工作,并將人事檔案轉入我校,全脫產學習。
很多大學的副教授是不能帶博士生的,但湖南大學比較注重個人能力,只要在學術上取得重大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副教授、講師,也可申請招收博士生。
湘聲報:你認為博士生培養最應該注重什么?
俞汝勤:要跟國際接軌,接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發表國際高水平論文,國外不管你是“211”還是“985”、省屬高校還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他們只看你的產出,也就是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數量。
用中文發表的國內學術論文,外國人看不懂,也得不到廣泛的承認,這樣的話,我們的博士生是很吃虧的。比如申請到國外讀博士后,別人只看你的學術論文,而不是導師或學校的推薦信。
這個方面,前蘇聯和俄羅斯吃虧最大,他們很早就作出了很多優秀的學術論文,但都是通過俄文發表,學術相對封閉,不跟國外交流。
湖南大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對理科類博士生做了規定:至少有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在本學科SCI國際學術期刊上方可申請學位論文送審,這樣促使學生用英文寫論文。通過這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我們學校理科的博士畢業生,到國外深造的渠道是非常暢通的。自己發表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推薦信”。
湘聲報:如果都要求用英文寫論文的話,指導老師能跟進嗎?
俞汝勤:現在主要是理科博士生要做得好一些,文科類博士生做這個規定還有些困難。但隨著我們不斷的努力和要求,現在的工科老師也在跟進了。湖南大學的理工科在世界的排位也有明顯提高。
當然,我們學位評定委員會也下了功夫,看每一門學科最適合在哪些期刊發表論文。比如搞中國歷史研究的,本來就是研究本國的歷史,國內的某些期刊才是最高水平的,你又要求他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這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湘聲報:培養博士生,你認為將來主要的方向應該是什么?
俞汝勤:創新能力很重要。博士生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生力軍,現在的很多學科,都是需要團隊協作的。科學發展到今天,必須要有一個團隊,而且我們要多向國外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把一些長期落后的問題解決。
我國的創新能力還遠遠不夠,吃虧很大。比如在21世紀初,日本和韓國慷慨地把彩電技術轉讓給我們,使得我國彩電工業發展很快,形成了年產1000萬臺彩電的生產能力。當時很多人認為搞科學研究沒有必要,直接引進技術就行了。誰都沒想到,日本和韓國馬上就宣布:電視機革新換代,進入液晶電視時代,我國生產的大量電視機也一度滯銷。現在我們培養的博士生,就是要圍繞技術創新這些問題來努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