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北京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新聞與傳播綜合》(711)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新聞與傳播綜合》是北京工商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之一。考試旨在通過對考生大學本科期間所學傳播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測試,考察其運用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其學習和研究的潛力。
二、考查目標
《新聞與傳播綜合》依托大傳播概念,立足于基礎傳播學,涵蓋傳播的發展演化規律、傳播的類型、傳播的功能、傳播媒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傳播學相關理論、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研究的主要流派等傳播學基本內容。要求考生:
1.準確識記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相關理論和不同學派的發展脈絡,以及有突出貢獻的傳播學者、理論家。
2.清晰掌握傳播和傳播媒介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3.透徹理解、科學評價傳播學的基本原理、相關理論、著名論斷,準確、恰當地使用傳播學科的專業術語。
4.運用傳播學原理和傳播學方法,解釋、剖析、解決歷史和現實中的傳媒現象和傳播學問題。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以下供參考)
1.傳播學基本概念 約20%
2.傳播學基本原理 約20%
3.傳播學相關理論 約20%
4.傳播學研究學派及傳播學研究方法 約8%
5.理論聯系實際 約32%
(四)試卷題型結構(以下供參考)
1.單項選擇題20分(10小題,每小題2分)
2.名詞解釋30分(6小題,每小題5分)
2.簡答題 30分 (4小題,每小題10分)
3.論述題 70分(2小題,每題35分)
四、考查內容
《傳播學教程》(第2版)
(一)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1. 傳播與信息的定義和特點
2. 社會傳播的系統性及特點
3. 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與社會發展
4.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二)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展
1.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
2.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
(三)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1. 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
2. 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
3.象征性社會互動
(四)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1. 傳播的基本過程
2. 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
(五)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1. 人內傳播
2. 人際傳播
(六)群體傳播、集合行為、組織傳播
1. 群體傳播
2. 集合行為及其傳播機制
3. 組織傳播
(七)大眾傳播
1. 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與社會功能
2. 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3. 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八)媒介技術與媒介組織
1. 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
2. 媒介組織的性質和社會作用
(九)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
1. 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
2. 關于傳播制度的幾種規范理論
(十)社會轉型與受眾變遷
1. “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2. 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3. 分眾理論及其研究
4. “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十一)傳播效果研究
1. 傳播效果研究的領域與課題
2. 傳播產果研究的歷史與發展
3. 傳播效果的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
(十二)幾種主要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
1. 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2. 大眾傳播、社會心理與輿論——“沉默的螺旋”理論
3. 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理論
4. 大眾傳播與現實“建構”——新聞框架與框架效果
5. 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從“知溝”到“數字鴻溝”
6.“第三人效果”——對大眾傳播影響力的一種認知傾向
(十三)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1. 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
2. 關于世界信息傳播秩序的爭論
3.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課題
(十四)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1. 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2. 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十五)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1.傳播學調查研究的類型
2.抽樣調查法
3.內容分析法
4.控制實驗法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5版)
(一)大眾傳播理論概述
1. 大眾傳播的概念
2. 新的媒介環境
3. 理論的作用
4. 大眾傳播理論的目標
5. 大眾傳播的效果
6. 大眾傳播理論發生的變化
7. 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
8. 媒介環境變化引起的理論性問題
(二) 科學的方法
1. 科學中的想象
2. 科學的累積性本質
3. 對現實的科學概括
4. 科學的假說
5. 防止偏見或者欺騙
6. 意外的發現和新的方向
7. 科學中的道德和欺騙
8. 科學探索的過程
9. 實證資料的取得
10. 對資料的推論
(三)大眾傳播研究的模式
1. 模式的功能
2. 模式的評估
3. 一些早期的傳播模式
(四)傳播中的理解的作用
1. 對理解的影響
2. 理解與大眾傳播
3. 其他的選擇性過程
4. 概略理論
5. 潛意識理解
6. 對圖片的理解
7. 消息的復雜性
(五)編碼的問題
1. 語言的特征
2. 語言的誤用
3. 三種陳述方式
4. 偏向
5. 客觀性研究
6. 編碼的方式
(六)宣傳分析:解碼及效果的最初理論
1. 何為宣傳
2. 戰時宣傳
3. 宣傳教育
4. 宣傳的技巧
5. 宣傳技巧的效果
6. 槍彈論
(七)認知一致性與大眾傳播
1. 海德的平衡理論
2. 紐科姆的對稱理論
3. 奧斯古德的調和理論
4. 媒介守門人的作用
5. 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和諧理論
(八)說服理論
1. 態度的概念
2. 態度改變研究的歷史
3. 態度改變的具體技巧
4. 預防接種理論
5. 態度的功能
6. 態度和行為
7. 態度的古典調制法
8. 說服的過程模式
9. 說服理論在大眾媒介中的應用
(九)群體與傳播
1. 謝里夫的群體規范研究
2. 阿施對群體壓力的研究
3. 規范如何形成
4. 盧因對食物習慣的研究
5. 群體與政治態度
6. 社會認同模式
7. 群體作為改變的工具
8. 群體與大眾傳播
9. 受眾分割
(十)大眾媒介與人際傳播
1. 大眾媒介與選舉行為
2. 社群在決策中的作用
3. 對兩級流動傳播的批評
4. 創新的擴散
(十一) 議程設置
1. 查普爾希爾研究
2. 理論假設的先驅
3. 思路的轉變
4. 媒介議程與現實
5. 夏洛特研究
6. 實驗證據
7. 鋪墊作用
8. 議題的強制性
9. 抽象的和具體的議題
10. 議程設置所需要的時間
11. 接觸媒介的作用
12. 議程建構
13. 導向的需求
14. 誰來設置媒介議程
15. 總統的議程
16. 議程設置如何起作用
17. 議程設置的第二層面
18. 議程設置的應用
(十二)知識溝的假說
1. 大眾媒介的作用
2. 知識溝假說的作用方式
3. 可能導致知識溝的原因
4. 在公共事務方面的知識溝
5. 《芝麻街》
6. 知識溝假說的改進
7. 知識溝假說的普遍性
8. 知識溝與新技術
9. 知識溝研究的新進展
10. 對知識溝假說的批評
11. 填補知識溝
(十三) 大眾傳播的效果
1. 效果理論的總體趨勢
2. 媒介效果的具體理論
3. 一個特殊的理論領域——電視暴力的效果
(十四) 大眾媒介的使用
1.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開始
2. 競選宣傳中的使用與滿足
3. 個人需要和媒介使用的分類
4. 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批評
5. 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實證測試
6. 新技術與主動的受眾
7.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近期發展
(十五) 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媒介
1. 報業的四種理論
2. 作為權力代言人的新聞媒介
3. 媒介的功能
4. 支持社會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5. 我們頭腦中的世界
6. 流行品位和社會行為
7. 社會順從理論
8. 使媒介有效的條件
9. 新聞中的持久價值觀
10. 制造新聞:對真實的社會建構
11. 控制新聞從業人員和維護現狀
12. 偏離編輯方針的可能性
13. 對記者進行評估的新聞來源機構
14. 大眾傳播與社會文化整合
(十六) 媒介連鎖公司與集團
1. 電視
2. 報紙
3. 媒介協和作用
4. 媒介內容所有權的效果
(十七)電子傳播的理論
1. 數字傳播中的關鍵概念
2. 現有理論在電子傳播中的應用
3. 致力于電子傳播的新理論與新研究
(十八) 全面的圖景
1. 模式與傳播研究
2. 大眾媒介研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