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最后一年到底應該學些什么?怎樣才算不“虛度”?為此,記者采訪了一些高校師生。
學校:不少學校已微調課程
針對大學四年級課堂教學與就業、考研、論文等時間沖突的矛盾,不少高校已經對大四的課程作出了調整。
中國政法大學18個專業中,只有新聞和社會工作兩個專業在大四上學期有一門專業必修課,德語專業在大四有三門專業必修課,其他專業在大四都沒有安排必修課程。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康麗穎告訴記者:“現在學校實行的是半學分制,3年內或6年內選完課都行,大部分專業的學生在大三就把課上完了,大四通常只有很少的一兩門課。”
在中央財經大學讀大四的格桑說:“我們專業從大四第一學期就沒有課了,這段時間大家主要是自己準備考研、出國、實習、找工作。有的專業大四第一學期前10周還有課,后面就沒了。”
這樣的調整雖然看似比較人性化,但是大四階段學校不排課、學生不上課,并不被高校視為一劑改革良方,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
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孫園植告訴記者:“當前高校培養方案的學分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非常狹小。事實上,中國大學本科生在校的有效學習時間一般只有3年左右。”
類似的說法在學生那里也得到了證實。采訪中,多名學生表示,為了騰出大四的時間,大二、大三課程很多,最忙的一個學期要上十多門課。
學生:大四依然有上課需要
對于大四該不該排課、該上一些什么課等問題,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格桑坦言說,沒課以后,不少同學每天9點以后起床,凌晨2點才睡覺,做事沒有計劃,很多時間花在網上,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大多數學生認為,到大四不管是找工作還是考研、出國,都需要一定的自由時間,如果還按照大二、大三的模式去上專業課,效果確實不太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四完全不需要上課。相反,無論即將走向社會還是繼續深造,都會發現自己需要補充很多原來并不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比如英語、溝通技能等一些將來走上社會可能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平時專業課上涉及不到。現在,好多同學去聽各種求職、面試的講座,如果能開課也挺好的。”格桑的同學小米說。
記者發現,職場英語、溝通技能、論文寫作、模擬招聘、生涯規劃等是學生們意見最為集中的大四課程內容建議,認為“這些是畢業生最迫切的需求”。有學生明確表示:“如果課程真的很實用,考試壓力又不大,我們還是愿意去上的。”
專家:呼喚深層次教育教學改革
在專家看來,大四不排課,只是對學生逃課現象的一種“規避”,或者應對就業等壓力的權宜之計,而深層次的改革才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師周序認為:“逃課并不是到大四才突然出現的,如果學生剛進大學的時候,遇到幾門課講得不太好,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當習慣已經養成,再好的課可能也聽不進去了。”周序認為,如果要打“逃課”的板子,主要責任還是在教師。
康麗穎也認為:“學生本身并不厭學,而且潛力非常大。”據介紹,目前首都師范大學正在探索教學改革,通過翻轉課堂、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加大對教師的要求,除授課外,教師每周還要對學生做課業輔導,舉行研討、讀書沙龍、做項目等活動。從評價上,平時成績占一定的比例,不再期末考試一考了之。
康麗穎認為:“如果授課方式和評價方式作出一些調整,逃課問題可能就另當別論了。”她教授的專業核心課程教育社會學,指導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分組進行小課題研究,有學生寫出了長達100頁的研究報告。
不過,康麗穎認為,國內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和專業時間安排存在一些問題,給教學改革帶來了難度。據她介紹,美國大學本科一個學期4門課,歐洲5門左右,香港6門,而我們的大學一個學期10門課左右。香港大學畢業要求是99學分,我們要求是180—190學分。如此大的教學量,使師生疲于應付,難以達到國外大學授課的深度和廣度。首都師范大學也在探討,在允許的范圍內減少部分課程,主要方向是“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壓縮,專業選修課程更加集中”。
孫園植說:“能否對大四的課程進行改革,如何進行有實質意義的改革,取決于社會能夠給高校和學生多大的改革空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