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擬招生專業介紹——中藥學(MCMM)代碼:105600
1.培養目標
中藥學碩士專業以“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為導向,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七個聚焦”的重要部署為指導,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及中藥產業發展的需求,致力于培養系統掌握中藥質量評價理論、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技術,具備創新精神和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綜合應用現代分析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勝任中藥生產、產品研發、質量分析與評價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下設中藥質量分析與評價、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兩個方向,強調專業實踐能力,突出高層次中藥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2.培養特色
(1)三導師接續指導,形成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新生入校由成長導師指導課程學習和文獻學習,基于文獻學習指導學生進行理論設計和ppt研討;確定導師后學術導師與行業導師形成導師組,進行集體培養;具備條件的行業導師可同時承擔師承導師的任務。學術導師作為研究生第一責任人,負責研究生的全面指導工作,指導并督促研究生的研究項目實施和論文寫作工作。行業導師負責指導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結合實際進行論文選題,創造條件指導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導師組緊密合作,全程負責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共同培養研究生的專業理論、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2)依托校企優勢,創新專業內涵,構建全新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強調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結合我校實際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依托企業和學校的優勢,建設實用性強的專業課程。
(3)與科研院所及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增強學生應用型技能訓練
結合中藥學人才培養發展實際需要,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與論文研究等方面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科院藥植所、北京藥檢所等科研院所,中國中藥公司、北京同仁堂、北京康仁堂藥業等企業在學生行業實踐、論文研究與寫作方面進行密切合作,增強應用型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同時,結合生物技術在中醫藥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藥食兩用中藥在保健品研發等領域的不斷拓展,學位點在此相關領域學生能力培養上,聘請醫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等行業導師,共同作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體,實現培養人才與行業技術應用無縫銜接的目標。
(4)注重傳承與創新,契合北京市中醫藥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需求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2014年認定我校生物醫藥學部為“首都中藥師承教育學科基地”;2016年建立《王國寶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2018年“中醫藥膏方制作技藝”獲得海淀區文化局批準;2017年我校與中國藥材公司下屬飲片企業華邈藥業共同開展北京中藥炮制重點學科建設工作,進行10余個京幫炮制特色品種的工藝與質量標準研究。中醫藥傳承發展有關項目既是市政府對行業發展的支持與指導,也是行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要求,專業學位點在科研促教學方面,將科研項目與研究生教學、研究生創新項目實踐及學生畢業論文結合,轉化為研究生科研創新實踐項目1項,轉化為畢業論文綜合訓練項目5項。
3.師資力量
本專業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建設了一支由國藥泰斗金世元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由同仁堂集團、北京中藥界知名專家及我校教師共同組成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其中,專職教師中高級職稱占67%,雙師型教師達50%;兼職教師中高級職稱占57%。
4.行業優勢
生物醫藥學部與北京市一批知名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踐基地,打造了多個以“行業龍頭+知名企事業單位”為主體的實踐基地: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藥與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首都中藥師承教育學科基地、同仁堂集團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一系列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為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提供了保障。通過校企合作,有效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著力打造優質教學環境,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帶動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5.就業前景
畢業生可在醫藥類相關企業、各級醫院從事中藥質量評價與控制、中藥質量管理及質量檢測等工作;在中藥科研機構、中藥企業研發部門及相關院校從事中藥應用型產品研發或教學工作;在中藥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從事中藥質量檢查管理等工作。
2021屆中藥學專碩學生合照
*最終的招生專業和人數等確認信息請以“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為準。
圖文詳情https://www.bcu.edu.cn/hwdx/info/1242/1334.htm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