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083300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
專業代碼:083300 授予學位:工學碩士
專業名稱:城鄉規劃學
現代城鄉規劃作為政府管理職能,是基于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發展目標,以城鄉建成環境為對象,以土地使用為核心,通過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對于城鄉發展資源進行空間配置、并使之付諸實施的公共政策過程。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城鄉規劃學科經歷了不斷變革和逐漸成熟的過程。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城鄉規劃學科的關注重點伴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需求而不斷變化,從傳統的設計和工程領域擴展到社會和經濟領域、政策和機制領域、生態和環境領域、方法和技術領域,并且不斷地吸納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成為跨學科的綜合學科領域。
深圳大學城鄉規劃專業起源于1984年建筑系成立的城市規劃教研室,主要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開授城市規劃方面的課程。2001年初,在“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構架下籌建城市規劃系和城市規劃專業,同年,招收了第一屆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2002年,城市規劃系正式成立。2003年,獲得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權與學位授予權。2011年城市規劃二級學科調整為城市規劃學一級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深圳大學城鄉規劃專業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獲城鄉規劃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深圳大學城鄉規劃學科排名16-20位,位于全國B-檔。2019、2020 年的“軟科中國最好學科”(城鄉規劃學)排名中,本學科位列全國第13。2021年,通過全國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碩士研究生六年(優秀級)有效期評估。
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需求,堅持“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和復合型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教育中心。目前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在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三位一體”和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協同支撐的特色人居環境學科體系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碩士點的師資規模為39人,導師共34人,共同構成專業交叉融合、具有地域特色和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學位點導師團隊。
培養目標:
掌握系統城鄉規劃學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基礎和技能,并對與專業相關知識有相對廣泛的了解,能夠獨立開展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等多方面的高級人才。
培養方向:
一、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
針對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土空間的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的問題,對城鄉空間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持續關注區域發展政策與戰略、城鄉空間政策、土地利用、空間規劃設計等的理論和方法;注重城市開發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實效性研究以及空間緊約束條件下的規劃和實踐,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鄉規劃管控實施機制。
二、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探索引用現代城市設計的理論與方法,聚焦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物質形態與社會經濟互動關系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約型城市空間的構筑特點、意義及價值形成方式,尋求提升環境整體品質的有效途徑;關注城市歷史環境的保存、保護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其形成與生存的條件和機制;強調城市歷史環境保護與更新改造矛盾的協調,注重對富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的創造性保護與活化利用。
三、城鄉空間分析方法與技術
將地理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中的空間分析技術與方法應用于城鄉規劃研究與設計實踐中,提高對城市空間及社會環境特征的認知及描述精度,為城鄉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案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有效性評價。
四、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
在城鄉空間規劃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城市本土特色的景觀系統規劃模式,強調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建筑學等的多學科交叉融貫研究,探索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人居環境協調共生的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方法與實踐技術。
導師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需求,堅持“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和復合型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教育中心。專業的辦學實力得到廣泛認可,已成為學校重點專業,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目前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截至2019年底,在編教師22人(含返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高、年齡和學緣結構良好。其中,教授(含教授級高工)7人,占31.8%;副教授8人,占36.4%;講師7人,占31.8%。具有博士學位的19人,占86.4%。教師最高學歷在境外著名院校取得的有13人,高達59%。其中,與我國傳統建筑學科“老八校”有學緣關系的老師共15人,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并有外籍教師1名。
學術骨干簡介:
1)吳志強院士,城鄉規劃學家、工程創新教育學家,城鄉規劃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領軍人物,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規劃教育組織WUPEN召集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City項目負責人 ,2020城市設計學生作業國際競賽評委會主席 。
2)楊曉春教授,城鄉規劃學科帶頭人及“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方向學術帶頭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深圳市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部、省、市級研究課題多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獲得全國和國際規劃設計獎項多項。
3)王浩鋒教授,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項,研究方向為以空間句法為基礎的城市與建筑空間分析,空間認知與行為模擬,歷史環境保護等;關注城市的空間形態與活力及品質的關系,空間布局與空間占用圖式的關聯及其形成的空間文化特征。
4)高文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空間分析和地理信息標準化,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和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地理信息標準化項目。
5)何昉教授,風景園林學科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他還擔任了中國住建部風景園林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公園協會副會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廣東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深圳市規劃委員會委員等。
教學資源: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擁有藏書豐富的城市規劃圖書資料室、建筑物理實驗室(深圳市重點實驗室)、建筑模型與材料試驗室,建筑數字化試驗室(中央支援地方項目)。深圳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甲級規劃資質,規劃學科教師在規劃院設有工作室,學生可以在教師工作室進行規劃實踐和科學研究工作。城鄉規劃學專業的校外基地和校外合作單位主要有: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省級基地)、深圳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獎助體系:
除學校的獎助制度外,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向上,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與佳兆業集團特在學院設立賽達•佳兆業獎學金。包括建筑考察獎:每年提供5名建筑考察獎,一等獎25000,二等獎15000,三等獎10000;學業優秀獎:一等獎3000,二等獎2000,三等獎1000;項目優秀獎:一等獎3000,二等獎2000,三等獎1000;優秀畢業本科生將:校級2000,院級1000;集體榮譽獎:一等獎3000,二等獎2000,三等獎1000;助學金:2000。
就業情況:
深大城市規劃學科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寬,能夠獨立開展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優秀畢業生簡介:
張 岑,2007年畢業,先后于南山區工務局、更新局、發改局工作,現為投資笞理科科長。
盧小乾,注冊城鄉規劃師。2011-2015年任筑博設計有限公司主任規劃師,2015年至今任深圳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博深院副院長、副總規劃師。
孟 潔,2007年畢業至今從事城市如劃、 城市更新等相關工作, 先后主持深圳南山區及鹽田區城市更新。河南省新鄉市城市總體規劃等工作屢次獲得省、市—二獎項。 目前擔任企業總規劃師。
李亞晴,2007年畢業,現為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四級主任科員。
陳靜媛,2020年獲澳門城市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博士學位,璣就職于安徽省安徵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
裴曉晨,注冊城鄉規劃師,現就職于北京市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駱小榮,現就職于深圳市佳兆業集團,擔任集團規劃研究部總經理。
金 鑫,現就職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李如如,現于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學博士生在讀。
本專業畢業生的一般就業去向:(1)城市規劃設計院,(2)建筑設計院,(3)政府城市規劃主管部門,(4)高等院校攻讀博士學位。
有代表性的學生就業單位主要有:(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2)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3)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4)深圳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國際合作最新進展:
我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筑環境學院合作二年半學制雙學位課程的合作協議已正式簽署,建筑學、城市規劃研究生入學后在滿足相應條件下,有望轉入該雙學位課程,通過深圳大學一年半及諾丁漢大學一年的學習研究,將獲得深圳大學建筑學碩士/城市規劃碩士及諾丁漢大學建筑學(設計)碩士雙學位。
招生概況:
本專業報考極為熱烈,生源分布廣泛,來自全國各大建筑院系本科畢業生,部分來自211大學畢業生。要求考生為大學本科畢業(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知識面寬,基本功扎實,身體健康,生活樂觀。歡迎具有博士授權或碩士授權高校的考生報考,歡迎推免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