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040300體育學(一級學科):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志、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扎實的體育學理論基礎,適應我國現代體育事業發展需要,能承擔體育教學、研究工作和在體育機構從事業務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對于學術研究和學術規范有深刻理解,恪守職業道德;具有較系統的體育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體育學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獨立進行科學研究。較為熟練的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能從事學校、科研機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和體育相關領域工作,也可進一步攻讀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
二、學科方向:
1. 體育人文社會學
本學科方向學術帶頭人陳小蓉教授及其團隊在國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影響。在充分利用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等國家重大的體育戰略問題,結合深圳市經濟、科技、體育產業發展的大方向以及世界體育進入善治的大背景。本學科方向將擴展研究領域,開展體育產業、體育社會學、體育法學和體育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I建中國第一個“全球體育治理與體育產業智庫”,為國際國內體育組織發展提供獨立的第三方意見和建議,為國際體育賽事進入中國及其運營順暢提供獨立調研的信息和戰略咨詢服務,力爭擴大本學科方向的研究領域和提高研究水平。
2. 運動人體科學
本學科方向在我國知名運動生理學專家田野教授指導下由任占兵博士牽頭組成學術團隊,注重研究體育科學領域所面臨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體育與醫療結合,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相結合,是未來體育發展的趨勢。本學科方向充分利用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和醫學部的先進科研設備和高水平專家,以高科技手段,以國際先進醫學理論為指導,重點研究中國傳統運動方式對慢性病預防、療效和機理,進行國際化、高水準的體醫結合。以高科技、新醫學的實證研究數據和成果,向世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方法和文化,讓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理念和方式為世人接受,為人類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東方智慧與中國方案。
3. 體育教育訓練學
本學科方向帶頭人曾小松教授以及團隊,利用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級課題,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核心,以培養高質量體育人才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創造性地開展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本學科在提升傳統體育教學研究的基礎上。依托深圳大學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學院的人才、設備與技術,結合深圳市高科技信息化的大環境和技術優勢,在體育教學心理的智能硬件、5G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等方面深入研究,實現校園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科學鍛煉、課外賽事和運動監控管理的全面智能化。同時,該學科方向針對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領域中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在運動競賽學、學校體育學、體育課程論、體育教學論、運動訓練學、體能訓練學等研究領域進行大膽的探索,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4. 民族傳統體育學
本學科方向帶頭人張得保老師以及團隊,利用所承擔的課題,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梳理和挖掘研究,探索社會發展背景下傳統體育的失衡與復興。注重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探究,尤其注重從保持文化多樣性和體現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出發,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承領域的研究。以傳統體育為載體的文化傳播是未來傳統體育的發展趨勢。深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城市,本學科方向將充分利用深大地處“大灣區”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特殊地理優勢,加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傳播及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
三、師資隊伍:
目前擁有專任教師人數54名,其中16人擁有博士學位,占教師總數的29.63%;高級職稱18人,碩士生導師15人?傮w來說,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較為合理。
(一)體育人文社會學
朱寒笑
1.研究領域: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及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4項,核心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3部。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已獲得學位碩士研究生9人,在讀5人。承擔課程:體育學發展前沿、社會學、體育社會學、體育休閑娛樂導論、體育人文社會學概論、導師方向課等。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廣東省體育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
王東,蘇州大學體育學博士,副教授。
1.研究領域: 體育經濟學、體育產業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完成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中心課題1項、廣東省高教廳教育改革課題1項,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中標課題1項、委托課題1項,深圳市體工大隊委托項目2項,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委托課題2項,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委托課題1項;在各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篇;研究成果獲2010年全國高等學校體育科學研討會一等獎(授獎單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1)共培養研究生7人,已經畢業5人;(2)承擔碩士研究生《體育信息經濟概論》、《運動訓練學》、《體育產業概論》等課程。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深圳市體育科學學會,副秘書長;(2)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體育產業專家。
秦毅,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博士,副教授
1.研究領域: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為體育法學和體育哲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主持國家級課題一個,主持省部級課題2個,參與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數個。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從2016年開始培養研究生,目前在讀研究生2名。主要講授課程為體育科研前沿這門課程。
張潔,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博士,副教授。
1.研究領域:體育社會學、體育人類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主持深圳市哲學社科課題1項,主持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資助項目2項,校級教改項目1項,企業委托課題2項。參與國家社科項目重大項目、青年項目、一般項目,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項目和上海市政府政策咨詢課題重點項目共7項。參編國家級統編教材《體育史》(第二版)、《運動通史》、《體育人類學》以及參與編寫英文版著作《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 in Asia》(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SSCI、CSSCI以及重要會議學術論文10余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1)共培養研究生1人(2)承擔碩士研究生《體育人類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發展前沿》、《專業英語》等課程。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擔任國外學術期刊《Asian Journal of Sports of History & Culture》(SSCI)國際期刊編委;(2)擔任國內學術期刊《體育成人教育期刊》編委;(3)中國體育人類學學會委員會秘書,中國體育史學會委員,亞太體育研究會委員,深圳市體育與衛生專委會委員。
崔家寶,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博士,深圳大學體育部助理教授。
1. 研究領域: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2. 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深圳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資助項目1項(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研究,在研),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建設的研究,13&ZD140,已結項)、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1項(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質性研究,20FTYB007,在研)、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項(體力活動改善自閉癥和多動癥兒童問題行為與睡眠障礙的實驗研究,GD19YTY02,在研)。以副主編和編寫人員的身份承擔并完成了7本專著(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卷、浙江卷、云南卷、黑龍江卷、內蒙古卷、甘肅卷和湖北卷)的撰寫。在各級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體育學頂級期刊2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
3. 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承擔碩士研究生《質性研究》、《毽球專項理論與實踐》等課程。
4. 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秘書。
邵雪云,博士,副研究員,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主要從事高爾夫教育、高爾夫管理以及高爾夫裁判和規則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二)運動人體科學
任占兵,男,1979年出生,河南三門峽人,中共黨員,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畢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研究領域:動作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機制及生物力學機制;青少年體力活動與健康、體育賽事的服務與評估等;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第二批培養對象;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第一批培養對象;廣東省千百十人才校級培養對象;深圳高層次后備級人才;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1項,主持完成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1項,主持完成廣東省體育局項目2項,主持完成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承擔《定向越野》、《羽毛球》、《保齡球》、《健身》、《籃球》等課程的教學訓練工作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能訓練分會委員、廣東省全民健身促進會理事
王曉東
1.研究領域: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保健學、運動醫學、運動損傷防護、應急處理及恢復等科研及教學工作。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近年來共發表論文40余篇,被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共5項。以上論文被SCI、EI、ISTP以及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收錄期刊論文19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體育保健、運動醫學、運動損傷應急處理及恢復。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2018教育部青少年校園足球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教育部2015年“國培計劃”專家庫在庫專家;深圳市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建設專家庫入庫專家。
劉皓,博士,畢業于德國慕尼黑國防大學。主要從事競技運動心理學、體育鍛煉與身心健康促進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李如
1. 研究領域:運動心理學,具體包括青少年兒童體力活動行為與身心健康;運動干預對于個體技能學習、認知及執行功能的作用。
2. 學術背景與科研水平:2012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應用心理學專業,獲得理學學士;2014年分別獲得瑞典隆德大學醫學碩士學位和德國萊比錫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歐盟運動心理學雙碩士項目);2018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獲得運動心理學博士學位。2019年進入深大體育部工作至今,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市級“孔雀計劃”課題1項。發表SCI及SSCI國際期刊論文8篇。
3. 擔任研究生課程教學情況:鍛煉行為理論模型與應用、專業英語、運動與鍛煉心理學、社會科學定量數據管理和分析。
莫仕圍,香港教育大學 博士;香港理工大學 博士后;助理教授。
1.研究領域: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損傷預防及康復(穿戴設備的應用及研發)、運動與健康促進(身體活動與體質健康)
2.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承擔碩士研究生《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體育學科前沿與發展》等課程;承擔本科生網球、健身等公共體育課教學。
3.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擔任《Gait & Postur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Journal of Biomechanics》、《Sensors》等多個SCI期刊的審稿人;(2)重慶市體育科學研究所科研顧問。
4.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校級在研項目1項;校外合作在研項目5項(合作單位:Loughborough University;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山東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在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三)體育教育訓練學
曾小松
1.研究領域:足球教學與訓練、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體育史、體育非遺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1)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立研究》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重大問題研究》;(2)主持《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立研究》的廣東省子課題負責人;(3)《廣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4)《深圳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對策調查》《校園智能長跑自助管理系統的研制與運用》;(5)參與《珠江三角洲外來農村籍產業工人身體健康與體育行為的研究調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群體組織文化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6)著作:《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卷》與《中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體系研究》。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擔任體育史、學校體育學等課程。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分會任副秘書長;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任秘書長,在廣東省大學生足球協會任副主席;教育部與德國青少年足球合作項目“中德聯合專家組擔任總負責人”;深圳市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
譚沃杰
1.研究領域:主要從事體育管理、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研究工作。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參與國家課題兩項,省級課題三項,核心刊物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2部,曾獲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現擔任學校碩士生導師、專項專業教師和公共體育教學教師外,還擔任學校高水平羽毛球隊和擊劍隊教練(曾擔任學校高水平網球隊教練)。學生們多次獲全國大學生羽毛球、擊劍和網球錦標賽冠軍。2012和2014年本人獲深圳大學本科教學二等獎。2005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2013年以來培養碩士研究生7名,其中4人已獲得碩士學位,3人在讀;擔任過多門研究生核心和專業課程,其中理論專業課程為:《學校體育學》、《體育管理》、《體育學概論》和《體育競賽的組織與管理》和術科專業課程為:《網球》、《羽毛球》和《擊劍》、。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曾擔任過廣東省教育廳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網球分會副主席,秘書長,現擔任國家教育部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擊劍分會副秘書長
趙剛
1.研究領域:足球訓練理論與實踐、體育文化產業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2013年以來住持國家社科一項,主持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領域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廣東省教育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各一項,《體育科學》發表論文一篇,其它CSSCI4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目前培養研究生4名承擔足球專項、普修;承擔體育系本科生運動訓練、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文獻閱讀、體育學科前沿發展、現代運動訓練等多門課程。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深圳大學體育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大體協足球教練委員會副主任。
張勤
1.研究領域:主要研究領域:學校體育學,體育課程與教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4項省部級課題,其中,1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1項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項體育總局課題。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相關科研研究成果在全國分獲過二等獎和三等獎。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自2008年考試至今,擔任體育部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導師,共計有7名研究生(已畢業6名)。在課程教學方面,自2008年至今,擔任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碩士學位核心課程——《體育課程與教學論》任課教師,教學時數為480學時。
鄧萬金
1.研究領域: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田徑教學與訓練理論。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其中1項以優秀等級結項),主持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博士后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等級結項)等省部級項目4項,主持完成廳局級項目5項,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與科學》《體育學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首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等體育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1篇。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目前培養研究生2名,承擔體育部研究生專業方向課程。
4.學術兼職;(1)深圳市體育科學學會 副秘書長 (2)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 (3)廣州市體育科學學會會員
王曼,副教授,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從事健美操、瑜伽等運動項目的體育教學與研究工作。
高穎
1、研究領域: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管理、體育產業的研究工作。
2、科研水平及學術業績:參與廣東省高等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1項,完成廣東省體育局項目1項、深圳市橫向課題3項、深圳大學課題1項、獲得全國體育教育研討會一等獎1項。發表代表著作6篇,F除擔任學校碩士生導師和公共體育教師外,還擔任學校乒乓球高水平隊主教練,多次獲得世界、全國及廣東省大學生乒乓球賽事團體及單打冠軍。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擔任多門本科生專業課程,其中主要課程為《專項理論與實踐》、《專項訓練課》、《乒乓球》、《羽毛球》、《匹克球》。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現擔任深圳市體育產業協會監事長、深圳市乒乓球協會副秘書長、深圳市深大乒乓球俱樂部秘書長、深圳市深大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法人。
唐玉成,1980年生,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
1.研究領域:體能訓練與教學(含幼兒等特殊人群的體能訓練);游泳訓練與教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近五年,主持教育部哲社青年規劃項目1項;主持廣東省省級課題2項;主持廣東省省級教改項目1項;主持深圳市市級課題3項。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中國運動醫學雜志》、《體育文化導刊》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獲2016“騰訊良師獎”。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2016年開始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在讀研究生2名;研究生研究方向要求是體能(廣義)或游泳相關方向。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能訓練分會會員;(2)深圳市南山區青少年體能訓練協會秘書長;(3)教育部足球專項國培專家庫專家。
黃昆侖
1.研究領域:體育教育訓練學,游泳教學與訓練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及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1項,發表論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4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未培養研究生。
承擔課程:本科游泳俱樂部,游泳中級俱樂部,健身俱樂部,水中健身操俱樂部等。
帶領深圳大學校游泳隊參加國家省市級游泳比賽,獲得18枚金牌,81人次前八名等。
李博
1.研究領域: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建設,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項,省部級課題三項,市廳級課題兩項。發表論文二十余篇,cssci核心期刊十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教授運動訓練學,田徑基礎課程
何泉濤,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體育學博士,助理教授。
1.研究領域: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生物力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本人在碩士和博士攻讀階段已經在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教融合和競技體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人才培養)、以及運動生物力學等領域積累多年科研經驗,前期主要研究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技術訓練、身體素質訓練、以及精英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等。申請人在此領域已發表5篇核心論文期刊,其中2篇被RSCI收錄,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演講發言。主持深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課題《基于復雜協調結構任務中自動評估運動員肌肉生物電活動方法開發的研究》一項,現階段準備發表頂級期刊SCI兩篇、國外專著一篇、以及準備申請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課題一項和準備籌劃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1)在國外以導師助理形式指導碩士研究生5人,全部已經畢業;(2)承擔本科生乒乓球俱樂部、羽毛球俱樂部和高水平運動隊的教學與訓練任務。計劃1年內將會承擔碩士研究生《運動訓練學》、《體育學科前沿與發展》等課程教學任務。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中國留白博士學者聯合會分會會長
(四)民族傳統體育學
陳小蓉
1.研究領域:近五年主要從事學習體育教學與訓練、大學體育教育改革、體育史學以及體育文化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任現職以來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參與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和國家體育總局等省部級課題共9項。出版專著25本,編寫教材12本,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曾“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一等獎5次,二等獎4次,并獲得“國家體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等全國各類學術獎項多次。陳小蓉教授1996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主要擔任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導師方向課”和“定向運動專項理論與實踐”及“體育課程論”等。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常務理事;(2)擔任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3)擔任全國學校高爾夫專家委員會委員;(4)擔任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委員;(5)原全國高校體育教學委員會公共體育組副組長
張得保,男,1967年出生,祖籍河南,中共黨員,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畢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體育部副主任,副教授,教職工黨支部書記。
1.研究領域: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體育人文社會學、傳統體育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擔任現職以來,在體育類核心刊物等發表論文多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項,主持國家體育總局課題、省教育廳課題二項,參與多項橫向課題研究,出版專著一部。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承擔研究生《體育文化研究》和《籃球運動教學與訓練高級課程》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擔任深圳體育科學學會秘書長。
邱服冰,成都體育學院武術碩士研究生,深大體育部副教授。
1.主要研究方向:武術的繼承與發展。仼教期間,組建深大武術隊和散打隊,培養岀很多杰岀人才。代表有化學系散打亞軍曾德溪目前在聯合國維和組織任職。2.科研方面:先后在全國體育核心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代表作有“我國優秀武術散打運動員精神運動特性與焦慮特質和焦慮狀態的研究”、“太極拳與周易之淵源研究”、“多元智能與體育教學及評價”等。“太極拳對乳腺癌患者輔助治療的研究—-系統綜述”入選2017國際體育與健康學術論文報告會等。
趙剛
1.研究領域:武術文化與教育、學校體育學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以第一作者、獨立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國內外公開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篇,其中中文體育類核心論文6篇(CSSCI檢索4篇),EI檢索1篇,國外高水平論文1篇。主持廣東省人文社科十三五規劃項目1項,深圳市教育規劃重點項目1項。主持并完成吉林省體育局課題1項,吉林省教育廳1項。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主要承擔《民族傳統體育概論》、《武術普修》、《體育概論》、《體育課程與教學論》、《學校體育學》教學工作。
楊昊,香港教育大學體育教育與運動科學專業,博士,講師
1.研究領域: 運動心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腦震蕩管理
2.科研水平與學術業績:參與國家哲社科學重點項目1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課題1項,香港康樂署資助項目2項;在各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篇;
3.培養研究生及承擔課程教學情況:(1)作為副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3人;(2)承擔《羽毛球俱樂部》等課程。(3)擔任深圳大學羽毛球隊主教練。
4.國內外主要學術兼職:(1)深圳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客座講師;(2)深圳市寶安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客座講師;(3)深圳市龍華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客座講師。
四、科學研究
體育學科在課題質量、科研經費以及科研文章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不錯成績,每年都有一到兩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44項,經費達到 1074.1余萬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青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8項(一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25余項。近5年出版專著18部,共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67篇,其中 SCI/SSCI 論文5篇,CSSCI 論文44篇。
五、課程設置:
1. 理論課程設置:根據體育學科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的主要需求狀況,結合實際,設置理論課程。如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材教法、體育科研方法、運動營養、運動生理、體育測量與評價等。
2. 實踐課程設置:根據用人單位和實習基地的實際需要以及中小學教師所應掌握的運動技能,有針對性的開設運動技能課程。如田徑、足球、籃球、武術、羽毛球等。
六、教學資源:
本學科的研究生課程全部由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老師擔任。其中在學位結構上,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11人。職稱結構上,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及以上的專任教師19人。
研究生的理論課主要是在體育部會議室進行。會議室具有先進的投影設備和其他先進的教學用具,能夠較好的完成理論課教學。
研究生的技術專項課主要是在南區體育場和元平體育館進行。足球場、羽毛球場、壁球場等體育設施同比兄弟院校較為先進,其他體育設施整體狀況良好,總體來說場館的硬件設施良好。
七、培養特色:
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培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養、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培養緊密結合的培養模式。課程學習采用講授、案例分析、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學生實踐環節,安排多種實踐教學和專題講座。定期邀請國內外體育領域內著名的學者、專家、教練以及運動員進行學術講座和技術指導,推薦優秀的學生跟隨這些體育領域內的專家進行項目研究,并且得到他們在論文寫作等多個環節的指導,重點突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八、就業方向:
體育學專業的畢業生一般就業去向為深圳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師和企業事業單位。本學位點鼓勵和指導畢業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相關專業的培訓考試,并考取相關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證書、教師資格證書、裁判員等級證和教練員等級證書,畢業生在臨近畢業時全部持有一種或多種相關資格證書。
本學位點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并組織開展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邀請已經畢業的學長來學校和研究生開展座談,幫助他們解決就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要求各導師充分重視所帶研究生就業問題,協助其完成職業規劃和就業,研究生就業率達到100%,60%以上學生在中小學任教、高校任教和黨政機關任職。
本學位點畢業研究生就業率高,就業質量好。有9名畢業生考上博士繼續學術深造,其中有兩名博士考上國外知名大學繼續深造;有1名畢業生已經被認定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用人單位對于畢業于深圳大學體育學科的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表現評價較高。一些優秀畢業已經成為所在學校、單位的教學和科研骨干。畢業生就業率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九、杰出校友
1. 劉鴻優,博士,現任教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職稱。2012年公派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攻讀博士,發表了SCI期刊論文7篇、SSCI/SJR期刊論文各1篇,國內核心期刊(CSSCI)論文5篇、省級重點期刊論文2篇。
2. 王超懿,博士,現任教吉林大學,副教授職稱,在SSCI和SCI上共發21篇文章,中文核心1篇,發表了11篇專業論文,發表了20余篇摘要和會議報告,獲得了全球SAS專業編程初級證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應用統計證書等優秀成果。
3. 崔家寶,博士,現任深圳大學體育部助理教授。主要從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質性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參與國家級課題2項,完成了7本專著的撰寫。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一篇為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4. 張潔,博士,任教于深圳大學體育部,2012年公派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UCC)博士聯合培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般課題)1項,深圳市哲學社科課題1項, 發表SSCI論文4篇,CSSCI論文6篇,擔任Asian Journal of Sports of History & Culture(SSCI)期刊編委,合著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 in Asia。
5. 李康,博士,任教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近年來發表 核心論文4篇,國際會議論文3篇;主持 科研項目7項。參與編寫專業教材2本, 參與共建上海市“精品課程”及智慧 樹MOOC課程2門。
6. 左逸帆,現就讀于暨南大學博士學位,共發表學術文章8篇,含SSCI期刊2篇、CSSCI期刊2篇,且其中一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主持文化和旅游部重點課題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任《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多卷副主編與編寫人員。
7. 曾洪發,任教于深圳大學體育部,研究生畢業留校擔任定向越野高水平運動隊教練,2009年入選中國定向越野國家隊教練;擔任深大定向越野高水平運動隊教練以來,帶領隊員共獲得7個亞錦賽冠軍、78個全國冠軍和一百多個省級冠軍,并有25名隊員入選國家隊。
8. 李季,任教于深圳大學體育部,悉尼奧運會女子10000米第七名。華南地區4大EMBA商學院長跑教練 ;RSLab中國首批認證專業I級跑步教練 ;智跑學堂體育俱樂部創始人。07年 和08年在世界定向越野錦標賽取得歷史 最好成績,10年在亞洲定向錦標賽上奪得2個冠軍。
9. 陳斌宏,研究生就讀于深圳大學體育部,2014年被深圳市認定為高層次專業人才,國家級高新企業第一技術負責人,深圳市大數據產學研聯盟專家,期間主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50多項。
10. 李智慧,研究生就讀于深圳大學體育部,深圳市智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2012年團隊 “Cheego Sport”項目獲得“深港青年創業大賽”CCMF基金10萬港元資(獎)金。2013年作為學生代表參加“全國物流博覽會產業論壇”。申請中專利2個,申請中軟著4個,已申請獲得軟著10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