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光學工程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遵紀守法,具有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精神,道德高尚,求是求真;
2)掌握堅實寬廣的本專業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光學工程或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教學或專業技術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創新精神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自如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4)身心健康。
學科方向
1.智能光測與成像技術
探索先進光學測量、成像、感知、及信息處理技術,開發新型智能化光學測量儀器,服務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國防以及國家重大戰略。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光學測量與成像。攝像測量、計算成像測量、激光干涉測量、激光雷達測量、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及多維光測系統集成與儀器化;
(2)信息感知與處理。光信息與圖像處理、多物理場感知、光測圖像分析、機器視覺、視覺導航、能源系統感知與管理;
(3)光電感知與器件。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紅外/紫外光電器件、微結構感知功能器件。
2.生物醫學光學與光子學
主要圍繞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所需的光學方法和手段開展研究,發展生物醫學光學檢測、成像、診療方法和技術。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生物醫學光學成像:發展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超分辨成像方法,發展可輔助臨床診斷的多模態非線性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實現更大組織穿透深度的非線性光學成像技術;
(2)納米生物光子技術:發展納米光子技術,提高生物醫學光學檢測、成像的靈敏度、分辨率,提高光學治療的效果;
(3)光學診療技術及儀器:發展光學診療前沿技術,并研制光學診療一體化設備。
3.光纖傳感與激光技術
光纖傳感與激光技術:開展光纖傳感與激光技術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研發新一代光纖傳感器與激光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光纖傳感器及應用。研究智能光纖傳感器件的工作原理、制備技術及其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
(2)分布式光纖傳感系統。研究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與系統及其在智能結構、智慧城市、海洋科學等領域的應用;
(3)激光微納加工技術。研究基于激光加工的微納光子器件制備技術及其在納米材料、生物醫學、集成光子學等領域的應用;
(4)光纖激光器及應用。研究高功率光纖激光器、超快及非線性激光技術和光纖光頻梳技術。
4.集成光子學與功能材料
從理論、計算和實驗三方面研究集成光子系統和新型功能材料及器件,發展新理論,合成新材料,設計新結構,組裝新器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集成光子學。二元光學理論及集成器件,電子通信集成-太赫茲,光子邏輯芯片,光子傳感芯片;
(2)新型功能材料。敏感,光電,能源材料,超材料,光子晶體;
(3)光電集成交叉學科。柔性可拉伸電子與光電子、微納光機電集成器件、光電轉換集成器件。
5.瞬態光學與光電子學
研究短時間、超短時間放大的理論和技術,探索超快過程中所發生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圖景及其演變規律。主要領域包括:
(1)超快激光技術,研究飛秒激光脈沖技術,探索阿秒激光脈沖形成的新機理和新技術;
(2)超快診斷成像的原理和技術,研究微秒至飛秒級極速實時成像的技術,探索阿秒成像原理;
(3)瞬態多維成像和超快計算成像等新型成像技術研究;
(4)超快應用研究,開展物理、生物、化學原子時間尺度演變過程的研究,特別是新型半導體材料的超快動力學過程研究、高通量材料預測及光電功能材料設計等。
課程設置
現代光學、光電子學、傅里葉光學及全息、激光原理及技術、生物醫學光學、集成光子學與光電子學。
教學資源
1) 研究生培養依托光電子器件與系統教育部和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2)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與光電子學研究所院所合一,同時具備教學和科研優勢,多數教師具有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經歷;
3) 研究所具有1億元以上的儀器和設備,其中90%是國外進口,這些儀器對研究生全部開放。
獎助體系(詳細查看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獎助體系(2021級))
另外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于2016年開始設置聯贏-牛憨笨獎學金 ,專門獎勵在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獎金額度為每年設立6萬元,分別獎給優秀博士研究生1萬元(1名),優秀碩士研究生1萬元(1名),本科生4萬元(8名)。
培養特色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與光電子學研究所實行院所合一。
1)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并重,學生直接參與老師承擔的高水平項目研究,科研平臺好;
2)重視方法學和關鍵技術研究,以實驗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
3)團隊式培養,光學工程專業方向的老師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學生是團隊成員,在研究團隊中共同成長,學生更具團隊協作精神。
就業方向
培養的學生除出國深造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外,主要在深圳本地的光電企業從事研發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長為技術骨干或項目負責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