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130100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
專業代碼:130100 專業名稱:藝術學理論 學制:三年 所授學位:藝術學
一、培養目標:
依托深圳文化產業實踐,培養藝術與文化管理、傳承、創新領域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方法訓練和實踐操練,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藝術素養、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學術修養,熟悉國內外文化政策與法律,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敏銳的職業觸覺和突出的實踐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夠在文化藝術管理部門、文化藝術企業或行業組織,以及高等院校從事管理、策劃、營銷、投資和研究等工作。
二、學科方向:
1.藝術理論與文化創新:李新風、鐘雅琴、胡鵬林
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原理與應用統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關注文化創新實踐前沿,探索新技術條件下文化藝術創新的理念、戰略和路徑,總結我國文化創新實踐經驗。重點研究文化藝術創新理論、城市文化理論。
2.藝術史與文化傳承:周建新、徐天基、莫沉、車達
立足傳承,促進藝術學科與人文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藝術資源,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與載體,創新藝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重點研究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資源開發。
3. 藝術批評與文化傳播:黃永健、黃玉蓉、李丹舟
立足全球藝術批評和文化傳播實踐前沿,訓練學生掌握藝術批評與文化傳播方向的理論、方法和技能。重點研究藝術批評理論與實踐、文化傳播現象及規律。
4. 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意:李鳳亮、張振鵬、溫雯、宗祖盼
以培養具有開闊文化視野、現代產業理念及經營能力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為目標,追蹤文化藝術發展新趨勢。重點研究文化產業新業態、區域文化產業和文化政策法規。
三、導師隊伍:
李鳳亮,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人文中心講席教授,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后,美國南加州大學(USC)訪問學者,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徑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研究”首席專家。主持或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課題十余項,著有《詩·思·史:沖突與融合》《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跨界融合與文化創新》等專著、合著25部,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多次轉載。
周建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客家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榮譽有: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藝術科學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深圳大學領軍學者、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博物館學會服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社會學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和項目鑒定專家、深圳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專家、深圳市科技創新業務評審專家等。出版著作13部,發表論文18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4項(其中重大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10余項,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省級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李新風,筆名李心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先后工作、訪學、任教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文藝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日本國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研究室、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曾破格晉升正高職稱,成為當時中國藝術研究院最年輕的研究員。2004年任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主管科研工作);2010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館長;2012年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2013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胡鵬林,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武漢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后,深圳市高層次人才。主要從事藝術美學、文化產業新業態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資助1項以及省部級項目2項。在《文藝研究》《戲劇》《戲劇藝術》《學術研究》《藝術評論》等CSSCI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中國藝術美學》《殘酷戲劇與身體美學》《文學現代性》等3部。
黃永健,男,1963年出生,安徽肥東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藝術學博士,深圳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副主席,當代松竹體十三行漢詩創始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長期從事藝術學理論、詩學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及美學理論研究,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漢詩創新詩體研究”。在《文藝研究》《藝術百家》《文化藝術研究》《民族藝術研究》《詩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70多篇,專著《中外散文詩比較研究》2013年入選“高校社科文庫”、《藝術文化學》入選“藝術學教育叢書”、《藝術文化學導論》入選“十二五藝術設計類國家規劃教材”和“十四五藝術門類國家規劃教材”、《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入選“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六輯)”。
張振鵬,山東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研究,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作者”,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文化智庫聯盟理事、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和省級重大項目等20多項;專著《文化創意+農業融合發展》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發表論文5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獲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科研成果入選《教育部簡報(高校智庫?)》,多項成果獲領導批示。
黃玉蓉,教授,中山大學文藝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出站博士后,美國紐約大學藝術與公共政策系訪問學者,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 A&HCI收錄期刊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顧問編輯(Consulting Editor),深圳市南山區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目前主要從事藝術管理與公共文化政策研究,近年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多項省、市哲社規劃和政府部門委托項目,在研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和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近年來在海內外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有關文化資助、創客文化、數字圖書館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治理等方向的論文30余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全文轉載,并被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翻譯成英文向海外推介。
溫雯,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教授、項目發展部主任。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博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文化科技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深圳大學荔園優秀青年,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理事。主要從事文創產業、創客文化和場景理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2項。出版著作Creative Economy and Culture:Challenges, Changes and Futures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合著)和《創客文化研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文藝理論研究》等SSCI、CSSCI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系列論文獲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鐘雅琴,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特聘研究員。文藝學博士、博士后,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深圳市南山區“領航人才”。深圳大學“荔園優青”學者,深圳大學新銳研究生導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城市文化、跨媒介與數字藝術。圍繞上述研究領域在《文藝研究》《學術研究》《文藝爭鳴》《人文雜志》《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發表中英文會議論文10余篇,連續10年撰寫《中國經濟特區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主持科研項目6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和省部級項目2項。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4部。
四、課程設置:
主要核心課程有藝術理論、藝術管理、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文化學、藝術人類學、藝術與文化創意、文化項目策劃與管理、藝術傳播、藝術現場與文化實踐等。
五、教學資源:
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于2011年設立,2012年首批碩士研究生入學,通過10年的跨越式發展,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學科方向,在人才培養、理論研究、教材建設、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本學科點擁有整合全?鐚W科師資、聯合校內外辦學力量、凝聚中外學術資源的優勢,主要依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藝術學部,形成了獨特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平臺。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獲得了“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市文化產業研究、教學與培訓基地”“廣東省文化產業和新媒體青年人才培養基地”“廣東省首批重點智庫”等多個高水平科研平臺,自主設置了“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經濟”二級學科博士點,2017年參與申報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方向)獲批,2018年開始招生,與暨南大學文學院、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目前,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在學科評估中取得較好成績,分別位居“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上海軟科發布)全國第12名、廣東省第1名;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前20名。
(一)優勢與特點
1.團隊優勢:我國文藝美學開創者胡經之先生是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的開拓者,為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本學科點擁有一支在藝術理論、藝術管理學、藝術人類學、文化產業研究等跨學科領域具有豐富研究成果的專家學者隊伍。其中,學科帶頭人李鳳亮教授是第一屆和第二屆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和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全國藝術科學規劃評審專家,李新風教授是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和全國藝術科學專家。本學位點擁有一支高層次、國際化、年輕化、精干化、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隊伍。此外,本學位點聘請25位業界精英為實踐導師。
2.平臺優勢: 本學位點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與科研實力,所依托的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是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文化產業和新媒體青年人才培養基地、廣東省首批重點智庫、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在同類學術機構評選中,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連續兩年名列全國前列。本學科點形成了以藝術文化創新發展和應用研究為鮮明特色的科研平臺集群優勢。
3.區位優勢:深圳大學地處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擁有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三區疊加優勢的國家改革開放窗口城市,深圳的文化藝術事業、文化新興業態領先潮流。憑借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本學科點圍繞國家和地區文化建設重大需求,系統研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力求建設成立足灣區、服務廣東、輻射全國的文化創新發展的新型智庫和藝術理論學科高地。本學科點還與騰訊集團、字節跳動、環球數碼、深圳華僑城等企業建立了交流、培訓等產學研合作關系,實踐教學資源豐富。
(二)國內外影響
1.學術研究。本學科點自設立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省部級及重要橫向項目30余項。《文藝研究》《藝術百家》等CSSCI、SSCI、A&H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教材等20余部。同時,致力打造“文化科技創新論壇”(CTIS)、鵬城文創論壇、《文化科技創新報告》《荔園文創譯叢》《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叢書》等學術品牌,影響力日漸擴大。
2.人才培養。有多位畢業生后先后被北京大學、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等國內外重點高校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直接就業的畢業生正成長為文化藝術管理領域骨干。同時,本學科點依托單位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方向)、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經濟二級學科博士點,與暨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培養“文藝學”博士生,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創意經濟與媒體科技”“數字媒體與創意產業”專業博士生,并依托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和博士后流動站,培養“制度創新與文化產業”方向博士后。
3.社會服務。本學科點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打造“文化產業科研創新平臺”,承擔國家十三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等重要文化政策的編制,連續成功承辦12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分會場活動,并積極推動深圳加入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CCF),成為“世界文化俱樂部”的一員。本學科點是首屆藝術學理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副主席單位、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專家指導委員會單位、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全國文化智庫聯盟發起單位。
六、獎助體系: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設立“藝術學理論研究獎學金”,用于獎勵研究生發表優秀學術成果。
七、培養特色:
依托深圳文化產業實踐,培養藝術與文化管理、傳承、創新領域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方法訓練和實踐操練,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藝術素養、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學術修養,熟悉國內外文化政策與法律,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敏銳的職業觸覺和突出的實踐能力。
八、就業方向:
通過三年學習,學生畢業后能夠在文化藝術管理部門、文化藝術企業或行業組織,以及高等院校從事管理、策劃、營銷、投資和研究等工作。
九、以往生源情況:
截止2021年6月,本專業已經招收了十屆88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