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如何看待高考英語改革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公布的《201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顯示,從2016年起該市高考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仍為150分;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其中聽力占30分,閱讀寫作等占70分。這一舉措引發了各方對高考改革的熱烈討論。
支持者的理由如下。第一,語文高出英語分值80分,有助于強化母語教育,因為不少學生對外語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遠遠超過語文。第二,母語是學習的基礎,只有學好母語才能學好包過英語在內的其他科目。第三,很多中國人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但除了升學、求職、升職經常需要考英語,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很少用到外語。第四,此舉可以改變現有的“啞巴式英語”教學的狀況,突出英語作為語言的實際應用作用。
反對者的理由如下。第一,沒必要那么重視語文,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漢語環境中,平時說的、看的都是漢語,喊著“救救漢語”的人實在是杞人憂天。第二,普通人學習英語時不可能像學習母語時那樣“耳濡目染”,若還要在學校里弱化英語教學,那么英語就更難學好了。第三,中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并不全是因為英語,英語改革需要有周密的調研,高考改革也應從全局考慮。第四,這一舉措把中小學英語教學負擔推給了大學,并沒有考慮到學生今后的發展,因為學生讀大學時還得參加四六級英語考試,而檢驗教育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以后的就業情況。
(改編自《北京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語分值 提高語文分值》,人民網,2013年10月28日;《英語特技教師:反對高考英語改革的九點理由》,中國教育在線,2013年10月24日。)
真題解析:
1、本文的論證有效性分析有點類似于2012年真題,即對于推行漢語水平考試有支持也有反對者,甚至內容都有異曲同工之處。也有點類似管理類聯考2008年1月份的真題,即對于中醫是否屬于科學進行了辯論,有支持有反對。對于此類論證有效性分析,考生不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只需要找出各自的邏輯錯誤即可,一般來說,錯誤不能集中在其中一方。
2、具體的邏輯錯誤分析如下:
支持者的邏輯錯誤:
(1)語文高出英語分值80分,并不一定有助于強化母語教育,因為不少學生對外語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遠遠超過語文。因為對外語所做的投入并不一定會因為分值的下降而減少,同時也可能不會轉而投入到國語的教育當中。
(2)文中認為只有學好母語才能學好包過英語在內的其他科目。但是首先母語并不一定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必要條件,再者就算是基礎也不能必然得出要在高考改革分值變化上做出體現。
(3)很少用到英語并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英語,也不能得出不需要很好的學習英語,況且對于之后的升值等情況也許需要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4)英語分值的減少并不能得出“啞巴式英語”教學狀況的改變,也不能突出英語的實際應用作用,因為考試的分值減少并不一定平時運用就增多,也許很有可能因為考試的重視度下降,平時的學習和運用就會減少,這樣支持者是站不住腳的。
反對者的邏輯錯誤:
(5)反對者認為沒必要重視語文,但是我們平時說的、看的都是漢語并不能說明不需要重視語文。平時的學習和使用可能不夠準確性、系統性和嚴謹性,況且可能正因為需要大量的使用,就更需要提高對語文的重視。
(6)英語分值的改變并不意味著英語的重視度下降,再者,反對者不當的假設了學生必須要學好英語,假如英語對大家的需求度和運用率不高的話,英語也許就沒有必要跟語文一樣被重視。
(7)反對者認為中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并不全是因為英語,英語改革需要有周密的調研,高考改革也應從全局考慮。不全是因為英語并不能說明不能降低英語的負擔,如果降低英語的負擔能總得來說降低學生的總體負擔的話,何樂而不為呢?改革總是需要循序漸進,不能因為不能全部解決就不去解決。再者,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見稿本身就是一種調研方式,如果全盤考慮這是可行的話,為什么還要反對呢?
(8)反對者認為這一舉措把中小學英語教學負擔推給了大學,并沒有考慮到學生今后的發展,因為學生讀大學時還得參加四六級英語考試,而檢驗教育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以后的就業情況,是有失妥當的。因為也許之后的英語考試制度也會發生改變,而且英語的學習比不一定跟就業情況有必然的聯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