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未來已來,逐夢前行”—未來技術學院2022年(第二屆)優秀大學生科創夏令營
應國家發展戰略之需、時代進步創新之需、培養科技領軍人才之需,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于2021年7月正式成立,是教育部批準建設的全國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之一。
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未來技術學院以“未來科技牽引、學科交叉支撐、產教融合驅動、開放探究教學”為建設理念,建設“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擁有院士、領軍學者、拔尖人才、青年優秀人才組成的學業導師隊伍,龍頭企業、一流科研機構知名專家組成的企業導師隊伍,科技成果轉化指導與服務的創業導師隊伍。未來技術學院著眼未來科學技術領域與國家重大需求,不斷深化科教一體、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通過培養模式創新和革命性技術創新,培養具有科學家素養的工程師。
2023年未來技術學院擬在人工智能、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醫工學四個學科方向招收研究生。為促進各高校優秀大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同時也為了全面考察并提前選拔綜合素質強、創新創業潛力突出的優秀生源,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將于2022年7月舉辦全國優秀大學生科創夏令營,通過學術講座、參觀、項目實踐等方式,為入營學員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展示我院綜合實力與培養特色。
誠邀各高校優秀大學生申請參加未來技術學院2022年科創夏令營活動。未來已來,逐夢前行!
第一部分 總體安排
一、活動時間
網上申報時間:2022年6月9日-6月30日
活動時間:2022年7月,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二、活動內容及形式
1.各學科方向介紹;
2.院士、知名教授學術前沿講座;
3.項目實踐、項目競賽、實踐平臺參觀等;
4.綜合面試。
活動形式:科創夏令營活動擬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安排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視疫情情況另行通知。
三、申請條件
詳見第二部分各學科方向申請條件。
四、申請方式及材料
1.學生填報:登錄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報考服務系統(http://yzbm.xjtu.edu.cn/),報名項目選“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注冊獲取報名號,用報名號登錄系統,查看相關規定,認真填寫相關信息后保存、提交。
2.材料上傳:請申請者在網申系統提交以下申請材料的彩色掃描件(掃描件為PDF文件格式,合并生成1個ZIP文件后上傳,文件命名格式:姓名--現學校-申請學科方向(儲能/智能制造/醫工學)。
(1)系統中填寫后生成的夏令營申請表;
(2)學生證及身份證復印件1份;
(3)本科前五學期成績單1份(加蓋學校或學院教務部門公章,含專業排名信息,排名方式可以所在院校推免生成績計算辦法為準);
(4)英語水平證明材料1份(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TOEFL成績、GRE/GMAT成績等);
(5)個人自我介紹1份(格式不限);
(6)其他證明材料1份(如已發表論文、各類獲獎或資格證書,具有特長、競賽獲獎的學生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及詳細說明)。
五、審核錄取
學院各學科方向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后,確定審核通過名單,并統一發布信息,申請者可登陸報名端查看審核狀態。入選營員名單及科創夏令營詳細安排將于7月初在學院網站上公布,未入選者不再另行通知。
六、優秀營員評選及相關政策
科創夏令營期間將進行優秀營員評選。對于2023年畢業的本科學生且被評為優秀營員者,獲得所在學校2023年推免資格,正式接收推免生期間第一志愿申報未來技術學院,并按要求及時完成確認,根據專家組和導師團隊意見,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取為該方向免試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研究生。
七、注意事項
1.入營學員需于規定時間內(另行通知)在網申系統點擊確認是否參加,未在規定時間內確認者視為自動放棄參加科創夏令營資格;
2.營員提交的材料必須真實、準確,否則將取消參營資格;
3.入營學員須全程參加科創夏令營各項活動;
4.未能參加科創夏令營的同學可關注我院后期的預推免招生活動。
八、聯系方式
咨詢電話:029-88963501(樊老師);
聯系郵箱:wxpyb@xjtu.edu.cn;
請及時關注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官方主頁,重要信息將以通知公告形式公布:wljsxy.xjtu.edu.cn
第二部分 各學科方向具體介紹及申請條件
人工智能方向
人工智能方向夏令營根據人工智能學院相關安排進行,相關信息詳見http://iair.xjtu.edu.cn/。歡迎各界青年才俊加入,與我們一起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儲能科學與工程方向
一、方向介紹
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學6大理工優勢學科,主要包括熱質儲能、電磁儲能和儲能系統三個子方向。師資團隊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銓院士、管曉宏院士領銜打造,交叉能動、電氣、電信、化學等眾多學科,形成了包括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杰青在內的各類人才以及來自國內著名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專家在內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二、申請條件
1.學科及專業背景
方向1(熱質儲能):儲能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物理學等專業及近似專業。
方向2(電磁儲能):儲能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物理學等專業及近似專業。
方向3(儲能系統):儲能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及近似專業。
2.學生能力要求
學生需為2023屆本科畢業生,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且需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a)所在學校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且前三年或者前五學期學習成績排名在專業前20%;
b)所在專業為一流學科或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B+以上學科,綜合成績排名在專業前10%。
滿足上述條件,方可提交申請材料。
三、培養特色亮點
1.選拔角度創新
著重考察學生的內驅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
2.課程體系創新
采用項目驅動式課程體系,注重設計思維。
3.培養條件優越
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學6大理工優勢學科,借助包括熱質儲能、電磁儲能、儲能系統三個方向的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平臺,提供科創空間,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4.碩博貫通培養
實行碩博貫通式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開拓創新、組織領導、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等綜合素質。以儲能的關鍵技術問題發現與解決為主線,靈活設置個性化培養環節。
5.教師團隊強大
師資隊伍中包括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杰青、國內著名行業專家在內各類人才,交叉能動、電氣、電信、材料、化學眾多學科,形成校企融合、學科交叉的雙師團隊。
6.直面國家需求
儲能技術是推動能源革命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核心技術,它的創新突破將成為帶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的重要引領技術。本方向將直接瞄準儲能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為國家培養能源產業領域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
7.勇于挑戰自我
顛覆傳統學習方式,以項目為牽引,以興趣為導向,大量采用采集式課程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律、自強、自信精神,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需求。
8.就業渠道多樣
學生可根據自身特質進行發展路徑規劃,可選擇包括創業、龍頭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深造等多個出口。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
一、方向介紹
智能制造方向團隊由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陳雪峰教授和國家級人才梅雪松教授擔任責任教授,由謝友柏、盧秉恒、蔣莊德、李應紅、Nandi等院士擔任建設顧問。目前擁有國家級領軍人才10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2人。近年來,承擔了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0余項,校企聯合橫向課題多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運維、機器人等,近期聚焦未來新型空天動力重大任務培養卓越領軍人才。
未來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擬培養學生高尚的價值觀、堅韌性格和大格局,培養學生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創業意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大科學組織與協作能力,使學生站在高端制造產業技術和產業最前沿,對創新和產業具備高度敏感性,掌握高端制造基礎理論和先進制造領域相關技術,最終培養復合型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二、申請條件
1.學科及專業背景
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管理科學、工程力學等專業或相近專業背景。
2.學生能力要求
學生需為2023屆本科畢業生,且滿足下列基本條件之一:
(1)所在學校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前三年或者前五學期學習成績排名在專業前20%;
(2)所在學科為一流大學建設學科,前三年或者前五學期學習成績排名在專業前10%。
滿足上述條件,且有志于探索前沿科學、聚焦重大任務、勇于創新或創業者,可提交申請材料。
三、培養特色亮點
1.研究生培養目標特色:按創新型與創業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面向國家和企業重大科技需求,通過科技項目申報制和團隊攻關的方式,以解決一項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現有技術缺陷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型人才培養面向市場重大需求(B端為主),導師組和學生團隊共同開展項目選題和技術研發,激發學生團隊對技術的市場需求敏銳性,提升團隊組織與協作、營銷與管理等能力。
2.授課與學習方式特色:團隊式教學與授課,項目制核心課程與采集式學習相結合,形成項目驅動式課程體系,理論結合實踐。
3.研究形式特色:項目制驅動,學生團隊式自我管理,每個學生團隊由3-5人組成,按照項目團隊組模式掛牌,提供高端共享平臺的制作實驗場所(提供公共設備、工程師等支持)。
4.學生激勵特色:充分考慮學生的貢獻,在知識產權分配、創業股權中按貢獻給予傾斜。
5.教師指導特色:教師組式指導,以知名教授作為組長成立3-5人導師指導小組,導師指導小組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組成。
6.綜合保障特色:提供一流的創新實踐平臺,提供市場分析、財務、團隊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為學生團隊創新創業提供堅實基礎。
醫工學(計算物理醫學)方向
一、方向介紹
醫工學團隊由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一附院院長呂毅教授擔任責任教授,由徐宗本、趙紅衛、張平祥、張心湜、顧瑛、王辰等多位院士擔任建設顧問,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物理學院、電信學部、前沿院、機械學院、生命學院和材料學院等。團隊長期從事基于聲、光、電、磁、核等物理要素的醫工交叉技術創新與器械、設備研發。近年來,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共融機器人重大研究計劃、教育部創新團隊、陜西省創新團隊等在內的課題100余項。
堅持以臨床需求和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秉持“志趣導向、項目驅動、醫校企聯合、學科交叉、學生自主”的理念。按照“臨床引導、項目驅動”式的培養方案,采用學生團隊式自我管理、教師小組式指導,項目針對性課程設置和課題綜合式訓練模式。
二、申請條件
學生需為2023屆本科畢業生,要求具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護理學、藥學、醫學影像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工業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機械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專業背景,且滿足下列基本條件之一者可提交申請:
1.所在學校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2.所在專業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B+及以上。
三、培養特色亮點:
1.方向設定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本方向針對我國醫療領域的“臨門一腳”,“卡脖子”問題,以臨床疾病的現代化、信息化診治手段為中心,應用聲、光、電、磁、核以及人工智能等物理信息技術解決臨床診療實際問題,契合國家重大需求。
2.畢業生就業渠道多樣
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國家發改委初步決定在25家大型醫院(含西安交大一附院)籌建國家醫學中心,對本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同時,學生還可根據自身特質進行發展路徑規劃,可選擇包括創業、龍頭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或深造等多個出口。
3.培養目標定位高
我國醫工交叉發展具有巨大潛能,但與全球尖端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本方向培養目標定位高,通過集中優質導師團隊、優質平臺和優質項目,努力為國家培養跨領域高端復合型人才。
4.培養過程強調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交叉融合是未來技術的重要特征,本方向打破原有醫工交叉界限,采用多專業、多學院導師聯合培養機制,融合科學家與醫生思維,實現1+1>2的培養效果。
5.強大的教師團隊和先進的培養平臺
培養團隊包括醫工交叉領域的多位知名專家,培養平臺包括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國家制造創新中心。同時,西安交大一附院作為第一批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單位,在未來的幾年中對醫工交叉平臺還會有大量的投入。
6.全新的培養理念
醫工學(計算物理醫學)方向堅持以臨床需求和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秉持“志趣導向、項目驅動、醫校企聯合、學科交叉、學生自主”的理念,堅持“臨床引導、項目驅動”式的培養方案。
7.團隊式的培養模式
采用團隊式的培養模式,學生根據項目和專業背景組建團隊,自我管理。教師小組式指導,由醫學導師為主,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工科導師為輔,教授學生工科知識,培養學生理工科思維能力。
8.靈活應用采集式教學方法
學生根據項目需要和自身教育背景,對所需知識點進行采集式學習,所學知識點與其所選方向課題相吻合并在畢業論文中得到體現的可給與學分。
9.鼓勵創業
學生團隊獲得企業或政府等孵化項目投資支持,或學生團隊完成過程考核并于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者,可申請最長不超過三年的休學創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