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數量劇增、質量下降的現象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大培養的研究生質量令人矚目:過去5年來,該校研究生對全校SCI論文的貢獻率達到62%,博士生在《科學》《自然》(含子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17篇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研究生與導師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數次入選“世界科技十大進展”、“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這樣的佳績是如何取得的?“對于中國科大來說,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目標,就是造就未來的科技領袖。” 中國科大校長、研究生院院長侯建國院士告訴記者,“針對研究生規模大幅增加、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的實際,我們逐步探索出培養未來科技領袖的‘四個一’模式。”
1激活一個責任人
放權于導師,研究生培養全程監護
倪丙杰是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俞漢青教授帶出的第二位獲得全國百篇優博的博士生。在他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畢業、正式入讀中國科大攻讀博士之前的半年間,俞漢青就安排他到合肥的一個廢水處理廠做實驗,并每周專門抽出時間給予指導。
經過這段“學前訓練”,倪丙杰在正式入學的時候,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科研武器”,博士期間獨立完成了本應由三位博士生共同完成的課題。
記者了解到,像俞漢青這樣“關口前移”、“提前育苗”的教授不勝枚舉。
“要想激活導師的責任心,必須把本來屬于導師的權力還給導師,屬于學科的權力還給學科。”中國科大副校長張淑林介紹說,目前該校各學院都成立了研究生部,把招生宣傳、復試面試、導師遴選、經費使用等“實權”下放;具體的研究生招生、學籍管理、培養方案修訂、教學管理及學位論文答辯等,則由學科點負責實施。通過“放權”,導師的責任心和主動性、積極性明顯增強。
嚴把出口關、忽視過程管理,是許多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弊端,導致研究生往往不太注意平時積累,而是在畢業前突擊達標。中國科大則將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控制重心從“重視結果”轉向“重視全過程”,質量控制節點由單一轉向多環節,導師成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全程監護人。
“從‘撐竿跳’變成‘跨欄跳’,導師可以根據每一個‘跨欄’的情況及時調整培養節奏和重心,保證了培養質量。”中國科大校長、研究生院院長侯建國說,從培養計劃制訂到助研崗位設置,從日常科研活動到畢業論文指導,導師都全程參與其中,杜絕了“放羊”現象。
2轉變一種職能
由管理轉向服務,變“有形”為“無形”
“要保證讓導師成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還必須著力打造服務型研究生院,將部門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為導師和學生做好服務。” 侯建國告訴記者。
為導師服務的關鍵一招,就是搭建一整套信息化管理系統,讓管理從“有形”向“無形”轉變。過去,大學教授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是天天被管理部門追著填寫各類表格。“怎樣盡可能地減少非學術事務對導師、研究生的干擾?”中國科大學位辦主任倪瑞介紹說,從2006年開始,學校建立了包括學位質量監控體系、研究生導師門戶系統、研究生服務系統等三大信息化系統,通過主動推送的方式,將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各類信息及時反饋給導師。
以學位質量監控體系為例,研究生院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協助導師檢測其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文字重復率,并將檢測結果及時通知導師;同時,還將所在學科的論文影響因子平均值提供給導師參考,幫助導師了解學生的論文水平。論文評閱也通過網絡進行,專家點擊提交評閱結果后,系統就會自動給導師和學生發送短信或郵件。
“在博導遴選上,科大早就告別繁瑣的評審了,因為任何一個教授發表的論文和影響因子、指導學生的成績,通過信息系統可以很詳實地分析出來。”張淑林說,“這樣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網絡信息系統適時掌握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而導師和學生則感覺不到管理部門的存在。”
“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發表了多少論文、影響因子有多少、在哪個區?全都能通過系統顯示出來,兩級學位委員會專家在學位審議中都能看見。”研究生院副院長古繼寶介紹說,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導師指導能力的一個公開,無形中會強化了導師的責任心。
3打造一個平臺
讓創新資源成自來水,學生隨需隨用
除了導師,由儀器設備等組成的創新平臺,也是研究生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許多價值不菲的儀器設備分屬不同的實驗室、課題組、學院,學生需要用時很不方便,既造成了設備閑置,又妨礙了創新人才的培養。
為使分屬各家的設備實現資源共享,近年來中國科大研究生院牽頭建設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五大研究生公共實驗教學中心,集中投入、統一管理、開放公用,累計為研究生開設實驗課程100多門,并為他們提供測試服務,支持其從事高水平研究。
據統計,僅2012年,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五大公共實驗中心累計為校內研究生和代培研究生提供測試服務機時達10.4萬小時,總樣品數10.3萬個,測試服務2.256萬人次。
“公共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不僅徹底打破了條塊分割的格局,推動了學科交叉,更激發了研究生科研創新的興趣和熱情。”侯建國說,“我們的目標是使學校的公共教育資源像水龍頭里的水,學生‘口渴’時一擰水龍頭就可以喝到。”
4養成一種心態
著力培養興趣、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采訪中,“五年寫一篇論文”的故事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該校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帶過一名碩博連讀研究生,叫李科。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博士論文的選題難度極大。將近4年過去了,李科連一篇論文也沒有完成,而與他同期入學的研究生都已發表多篇SCI論文順利畢業。郭光燦給他提出兩個解決方案:繼續追求高標準研究成果,但需要延期畢業;或者調整方向發表論文,按照一般標準畢業。李科則堅定地表示:寧愿晚一些拿到博士學位,也要繼續完成難題研究。
郭光燦非常欣賞他的學術志向,每月照樣發給他同樣的助研補貼,并資助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到英國、新加坡等地學習交流。最終,“博五”時李科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量子信道的三個容量中的最后一個,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物理評論通訊》上,得到審稿人的高度評價。
“我無法預計李科未來的學術成就會有多大,但是我相信,獻身于科學事業的純凈心態將會伴隨著他的一生。”郭光燦說。
在中國科大的導師眼里,心態、基礎、能力等這些隱性的東西遠比論文、學位更重要。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鄭永飛院士,1993年從國外歸來到中國科大執教并培養研究生。為讓學生畢業后能適應不同的研究工作,當年的四門基礎課(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衡量元素地球化學、地球化學熱力學)一直開到現在;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曾和幾位同事自掏腰包,湊錢讓他們外出實地考察……
“研究生特別是博士,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最終形式。” 侯建國說,“中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是‘授人以漁’,就是要使你的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受益于這份教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