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教育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精準服務,提升源頭創新供給能力。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扎實、學科交叉融合廣泛的優勢,不斷加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提供全流程全鏈條人才成長精準服務,打造領軍人才和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堅持“鼓勵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相結合,注重支持面向國家重大急需開展應用牽引、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力爭實現“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新突破。持續加大對“臨床醫學+X”“碳中和+”“數智化+”“數字與人文”等重大交叉領域支持力度,推動自然、工程、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間深度交叉融合,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源頭創新筑牢基礎和保障。
提質增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導學者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實際需要開展科技攻關,多個團隊在材料制備、光電器件裝置、半導體、高端醫療裝備、生物育種、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瞄準國家需求開展創新型研究。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主動對接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科技企業,加快推進重大科研任務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制、成果轉化到產業化推廣的全鏈條設計和聯合攻關。牽頭研發的“冬奧冰雪項目交互式多維度觀賽體驗技術與系統”“大型二氧化碳制冷及其跨臨界全熱回收關鍵技術與應用”等多項自主創新成果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得到應用。優化重大項目資源配置,完善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針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制定重大科研項目資源條件支持保障工作方案,不斷強化正向激勵引導,為承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持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供穩定有力支持。
優化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將科技創新基地作為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制定《關于加強北京大學理工科重點科研創新基地建設的若干措施》《重點科技創新基地實體化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成立科技創新基地管理委員會,堅持“資源強掛鉤”,統籌基地總體布局和建設運行,著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施“北大科研高峰工程”,以國家創新體系改革要求為導向推進基地優化重組,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數理、化學、環境、生物、醫藥、信息等為重點領域強化前瞻部署,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加強軟件工程、視頻與視覺技術、口腔生物材料和數字診療裝備等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開放共享,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通過聯合承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共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等系列舉措,強化與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頂尖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的實質性合作,新增國家級和省部級國際合作基地9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推進與東盟在公共衛生領域等合作,牽頭建設“中國—東盟公共衛生科技合作中心項目”,助力深化我國與東盟友好互利合作。把握中俄科技創新年機遇,聯合成立中俄數學中心,加強數學合作與交流。近年來,共舉辦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百余場,不斷提升科研國際影響力。
放管結合,完善科研管理服務機制。堅持以“精細化”服務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積極營造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良好氛圍。修訂出臺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系列規章制度,進一步落實科研經費“包干制”,優化間接經費、結余經費使用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科研規范管理,確保改革政策“接得住、管得好”。完善科研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建設,優化合同簽訂、預算調整等業務辦理流程,讓信息“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腿”。組織科研財務助理培訓,著力打造一支懂政策、精實務、勤服務的學術輔助隊伍,2019年至今已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通過創建“北大科研”公眾號,推送“不一樣的科學家”“學者書房”等內容,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