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9月8日上午,蘭州大學2022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城關校區西區田徑場舉行,6000余名研究生新同學正式加入“蘭大人”行列,開啟人生嶄新征程。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嚴純華,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國生,副校長潘保田,黨委副書記曹愛輝,副校長李玉民,黨委常委王定峰、安俊堂,校長助理李鵬杰等出席典禮。典禮由潘保田主持。
典禮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生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孫穎代表高年級研究生發言,她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經歷,號召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中全情融入蘭大、全心投身科研、全面提升自我,常懷勤學、善思、篤行的志氣,厚積百十載蘭大精神的底氣,為把蘭州大學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貢獻每個人的力量。
研究生新生代表、文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趙連國在發言中表示,五年前,初識蘭大,真切感受到“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精神和“勤奮、求實、進取”的學風,堅定了自己來蘭大學習的決心和信心。站在新的起點上,他表示將永懷赤子之心、積極進取、主動作為,爭做“堅守初心、追逐夢想”“立志求學、勇于擔當”“立足西北、走向世界”的蘭大人,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導師代表、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資源環境學院張東菊教授圍繞如何開啟研究生學習與生活分享了自己在蘭大求學、成長、發展的經歷。她勉勵同學們要不忘初心、樹立遠大理想;勇于挑戰、永葆科研熱情;樂觀豁達、保持身心健康,在未來的研究生生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突破,在激烈的競爭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擁抱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伴隨著激昂的校歌聲,校領導為2022級研究生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其他同學也將校徽佩戴在胸前,更將校訓記于心間。
嚴純華作了題為《研究生重在“研究”》的致辭。他說,與本科階段不同,研究生階段要學會研究,培養和提高“術業有專攻”的研究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他強調,研究生教育是國家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抓手。作為新一代蘭大人,同學們要立足當下、全力以赴,立志追求精深科研,服務科技革新、產業變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人生。
嚴純華希望同學們明確規劃未來,把握時代脈搏,具有研究生的格局視野與使命擔當;承續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集中時間精力創造優質的、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學習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保持對未知的好奇,持之以恒不斷探索;善用各類研究資源,既要用好圖書文獻資料,也要經常與導師、同學交流探討,既要獨立思考、深入鉆研,也要集體協作、合作共贏。
莫失心所念,萬事皆可期。從此刻起,2022級研究生們將帶著百十蘭大的精氣神,以蘭大人的新身份傳承強國夢想,追逐科技前沿,譜寫人生出彩新篇章。
第一、第二醫院黨政主要負責人,各教學科研單位黨政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研究生導師代表,高年級研究生代表以及城關校區2022級研究生新生參加開學典禮。
《研究生重在“研究”——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2022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親愛的同學們
尊敬的老師們、朋友們:
大家好!樹樹皆秋色,山山落朝暉。在秋意漸濃的9月,我們迎來了4978名碩士研究生和1112名博士研究生新同學加入蘭大大家庭。首先,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祝賀!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剛剛過去的暑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校園比往常安靜,但仍有5000多名研究生留守校園,持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緊張又忙碌的暑期,大家一起學習、工作、生活,一起見證了同學們的勤奮。我也一直在思考給大家的“開學第一課”,應該講些什么。不同于本科生對大學滿懷期待、對專業充滿好奇,現在你們的身份已經是研究生了,就應該考慮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我以為,與你們本科階段的任務不同,研究生應該重在“研究”。
一、研究之道,要在立志
同學們成功獲得研究生入學資格,其背后所經歷的甘苦,既是寶貴的財富,也是邁向下一步的基石。此刻,你們必須靜心思考:上研究生究竟是為了什么?如果說本科階段主要是學會學習、掌握知識、開闊眼界、打好基礎,那么研究生階段就要學會研究,培養和提高“術業有專攻”的研究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大家不能僅僅把研究生當成就業緩沖區或謀生進階手段,把考上或是拿到證書當成個人價值的實現。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是國家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抓手。研究生必須立志追求精深科研,服務科技革新、產業變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得過且過、渾渾噩噩!今年6月,我們有一些碩士研究生沒有拿到學位,還有不少的“應屆”博士研究生申請延期,有的甚至一延再延、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取學位。之所以在大家喜慶的時刻說這些,就是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明確規劃自己的未來,如何面對日異月殊的新時代,如何適應研究生生活,如何為國家為社會去貢獻、去創造,進而去引領。這才是研究生該有的格局視野與使命擔當。
二、研究之法,貴在嚴謹
科學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良好的學術規范是科學研究的基礎,遵守學術規范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原則底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追求短期利益,更不能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必須從基礎做起,從點滴做起,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當前研究生群體中,一定程度存在著浮躁、輕飄的問題。今年,我們仍有少量碩士的學位論文答辯前檢測未通過,還有個別碩士學位論文重復率超過了50%!這些缺乏學術誠信、不遵守學術規范的行為,嚴重背離了考研、上研的初衷,違反了科研的規矩。你們必須引以為戒、自省自警!未來的3、4年里,時間有限但學海無涯,希望大家時刻保持謹慎,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承續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遵循研究規律,實事求是、潛心鉆研,集中時間精力創造優質的、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三、研究之術,難在探索
科學回答為什么、是什么,技術回答做什么、怎樣做,科學問題和技術需求是研究的驅動力。研究生教育是為了掌握研究的思維和方法,提升學習和研究的效率,提高推動創新善于創造的能力。因此,研究生階段要專注于自己的專業方向,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努力朝著一個目標矢志探索。比如,人文社科的同學們是不是應該向著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而努力;理工科的同學們是不是應該應向著原始創新、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方向去探索。要善于從宏大復雜的問題中尋找和發現自己的切入點,不斷深化細化,不斷優化研究路徑和方法,最終理順邏輯、厘清關系、總結規律,形成新的視角、觀點、方法和知識,這才是研究生應該有的探究能力和價值追求,當然,這也是最難堅持的。我常說,科學研究常以失敗為主旋律,很少獲得鮮花和掌聲,更多的則是荊棘和挫折,甚至各種失敗接踵而至,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意志和體質準備。希望大家在順境中獨立思考、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理性客觀地認知自我,學習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保持對未知的好奇,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之器,重在善用
“器”是研究的工具,是“道、法、術”能夠達成的保障、資源。教育是讓人能夠自由發揮潛質,而大學則是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方向和機遇。對研究生來說,導師、老師、同學是研究道路上的第一資源。經常與導師交流思路,主動向導師匯報進展,讓導師為我們指出不足,能幫助我們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務,也是我們“泄壓”的良方。研究生的學習,既要獨立思考、深入鉆研,也要集體協作、合作共贏,千萬不能“坐等”“摸魚”“躺平”。尤其是要增強集體意識,積極融入團隊,讓同學從全新的甚至陌生的視角來考量我們的研究、提出前所未有的問題,就可以一起開拓思路、共克難題。用好圖書館以及各類平臺資源,及時翻閱文獻、查閱資料,也是我們學習中的必備技能。我們要通過大量閱讀,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認識問題,源源不斷獲取研究靈感。當然,我們的每一門課程、每一場講座、每一次對外交流的機會、每一個實驗實踐的項目,以及整個學校搭建的平臺,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是大家充實研究生涯中的加油站、補給點。
同學們!今年畢業季,我校2022屆生態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張盤紅在答辯時說,“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種子的人,來年會擁有整個春天”。莫失心所念,萬事皆可期。希望大家秉承“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精神,踐行“勤奮、求實、進取”的校風學風,立足當下全力以赴,屬于你的未來自然到來!
衷心期待在3年或4年后的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上再見到你,再看到你更加成熟自信和更加快樂的笑容!
謝謝大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