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考查目標
1.系統地掌握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形成現代教育的理念。
2.理解教學、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動的任務、過程、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來分析和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
(二)考察范圍
1.甲骨卜辭中的商代學校
2.西周教育制度與“六藝”教育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六藝”。
3.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
私人講學興起;諸子百家的私學;齊國的稷下學宮。
(2)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教育與社會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教育與人的發展;“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標;以“六藝”為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結合;論道德教育;論教師品格;深遠的歷史影響。
(3)孟子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人格理想與修養學說;主張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4)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與“六經”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六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5)墨家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 “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知識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說教、善述善作、合其志功的教育方法。
(6)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學派;“法自然”與教育作用;追求“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7)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8)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三綱領”“八條目”。
《中庸》:“尊德性”與“道問學”;學問思辨行。
《學記》:教育作用;學制與學年;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尊師重教;“教學相長”。
6.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學校教育的改革
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科舉制度的演變及其對學校的制約;“蘇湖教法”;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種類和教育特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存天理,滅人欲”與教育的作用、目的;論“大學”與“小學”;“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7.早期啟蒙教育思想
(1)倡導新的教育主張
“公其非是于學校”與學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與教育;義利合一的教育價值觀。
(2)顏元的學校改革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義利觀;“實才實德”的培養目標; “六齋”與 “實學”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8.中國教育的近代轉折
(1)教會學校的舉辦
英華書院與馬禮遜學校;教會學校的發展;“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與“中華教育會”;教會學校的課程;教會學校的性質與影響。
(2)太平天國的教育舉措
對儒學的批判;改革文字、文風和科舉制度;改革教育內容。
(3)洋務教育的創立和發展
洋務學堂的興辦、類別與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幼童留美與派遣留歐。
(4)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思想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9.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張
全面學習西學;改革科舉制度;建立現代學制。
(2)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3)“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書院改辦學堂;廢除八股考試,開設經濟特科。
(4)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5)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 “興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倡導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論述近代學校制度。
(6)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興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7)清末教育新 政與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與“庚款興學”。
10.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壬子癸丑學制”;頒布中小學校課程標準。
(2)蔡元培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及對收回教育權的推進。
(3)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運動
新文化運動抨擊傳統教育,促進教育觀念變革;平民教育運動;工讀主義教育運動;職業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4)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驗
現代西方教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
(5)1922年 “新學制”
“新學制”的產生過程;“新學制”的標準和體系;“新學制”的特點;“新學制”的課程標準;“新學制”評價。
(6)收回教育權運動
教會教育的擴張;收回教育權運動。
(7)新民主主義教育發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教育;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農民運動講習所;李大釗的教育思想;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1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推行導師制;頒布課程標準,實行教科書審查制度;實行畢業會考。
(4)學校教育的發展
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1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革命根據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職培訓;干部學校教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3)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群眾教育和學校教育
群眾教育;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4)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教育的基本經驗
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依靠群眾辦教育。
13.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
(1)楊賢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的本質;論教育的功能;“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倡導學校教育的“實用主義”;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以縣為單位的教育實驗;“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立足于文化傳統的鄉村建設實驗;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為祖國、為民眾、為兒童探索教育的一生;生活教育實踐:曉莊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探索;“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主要參考書:
1.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2.王炳照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