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把科學普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發揮學校特色優勢,加強組織領導、促進資源整合、注重價值引領、創新推廣手段,不斷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科普工作機制。組建實體性科普研究機構——地球科學科普研究與創作中心,加強統籌謀劃,推動地球科學與各學科的跨學科交融,探索構建以地球科學科普研究與創作中心為主體,相關部門單位協同推進、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的“大科普”工作格局。將科普工作納入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科學傳播與普及行動方案》,推動科技人力資源、設施資源和成果資源的科普化,確保常態化經費投入,為科普工作提供政策保障。組建涵蓋院士、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科普講師、學生志愿者等百余人的科普團隊,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探索構建科普隊伍建設長效機制。通過定期舉辦科普培訓、講解大賽等,不斷提升科普團隊服務能力。積極組織學校科普作品、科普工作者的獎勵申報工作,規范科普獎勵辦法,將科普成果納入職稱考核范圍,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促進資源整合,推動科普基地建設。依托學科和專業優勢,組建逸夫博物館、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等6個多層級科普教育平臺,將科普基地納入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學校引導、多渠道投入的長效機制。依托科普基地服務中小學“雙減”,開展分層科學體驗,全力打造“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課后科普服務體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構建“云科普”服務體系,推出線上數字全景展覽和“宅家學科普”“宅家逛博物館”“聽得見的博物館”三個科普專欄,讓觀眾通過網絡在家“云”游博物館。連續十年承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地分營,設計“博物館奇妙夜”“尋寶科學家”“行走的課堂”“科普公益行”等研學課程和實踐活動,為多所中小學送去科普巡展、講座、研學等活動近萬場,輻射公眾百萬人次。學校入選中國科協首批“科普中國共建基地”,逸夫博物館入選“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單位”。
注重價值引領,促進科普作品創作。制定科普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實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個面向”,持續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設立“地球科學科普圖書創作與出版基金”,十年來共創作科普圖書近百本,科普視頻50余部。承接中國科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創作大型話劇《大地之光》、音樂劇《雪蓮花開》、音樂交響詩《我常懷念她》。舉辦《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專題展覽》《九天攬月 筑夢蒼穹——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問道地學 啟賦長江——地學長江計劃展》等系列展覽,將地學知識、學校重大科研成果和國家發展戰略以科普化的方式向公眾展示,吸引130萬人次參觀。通過各類作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引領更多青少年積極投身科技事業。
創新推廣手段,打造科普活動品牌。結合科技活動周、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日,與政府部門、科協組織及科研院所等開展廣泛合作,舉辦科普巡展、公益講座、科普扶貧、科普培訓等,科普團隊圍繞“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等主題,面向校內外開辦地學科普、生態文明大講堂800余次,輻射人群達1000余萬人次,推動科普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打造“美麗中國”講師團、“宜居地球”大講堂等地球科學科普品牌,向全社會普及地學科普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發展,大力發展線上科普。“宜居地球”科普大講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在線直播,觀看人數達到50萬次。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通過科普“云課堂”向當地青年講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識別、避讓與監測。與云南省楚雄市共青團聯合主辦“云游地球滄桑巨變長卷 共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云科普直播活動,帶領楚雄市栗子園社區小學生線上“云”游覽,向學生科普地球科學知識,引導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