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理工大學學校黨委始終牢牢把握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地位和作用的這個極端重要定位,把握“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問題,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個路徑指引,不斷推進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質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校始終堅持黨建與“潛心立德樹人”相結合,大力培養“六有”大學生。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畢業生“德育答辯”,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建立了“一站式”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在學生宿舍設立“輔導員工作室”“學生黨建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關注學生思想和引導學生成長,形成富有特色的“個十百千萬”思政品牌;積極探索VR+紅色教育等新的育人新途徑,建成了“VR+紅色教育”實踐基地。
打造課程思政建設“網”。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進一步理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習之間的邏輯關系,建設課程思政育人新平臺,在全省率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組織遴選394門課程開展改革試點,探索編寫“課程思政”的系列教學資料,4門專業課獲批了江西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并結項通過完成驗收。
形成思政育人課程“鏈”。學校大力加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思政元素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選優配強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隊伍,完善輔導員和思政課隊伍培訓體系,建設了一支胸中有大局、心中有學生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
聯通思政育人每一個構成“點”。學校在教材、教法上尋找創新和突破點,推動建設學生喜聞樂見又富有成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真正讓思政因素“扎”進學生心里。深入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育人功能,組織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老區發展”為主題的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加強網絡思政課程點建設。大力推進融媒體建設,組織策劃制作一批小而精的思政節目,提升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聚焦高端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區域性重要人才隊伍建設高地
學校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重點實施了“國家重點人才項目培育攻堅計劃” 和“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支持建設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構建“一個原則、兩大目標、三級聯動、四大舉措”的“1234”立體化人才工作創新機制,人才工作被評為江西省人才工作“優秀案例”,著力打造了區域性重要人才高地。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面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強化黨管人才意識,充分落實人才工作的校院兩級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提升各部門、各學院的引才育才意識、服務意識,建立了“學校主導、學院主體、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科學高效的人才領導工作體系。
緊扣“兩大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稀土學科”和“區域最具貢獻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目標,緊密與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贛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協同培養支撐稀土產業發展的人才鏈、創新鏈,大力推進人才隊伍、學科建設和稀土產業協同發展。
構建“三級聯動”機制。建立了“學校-學院-學科”三級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聯動機制,將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目標與學科建設目標相統一,將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重心落到學院、學科。進一步加強了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出臺了《師德師風建設考核辦法》等系列文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學生評價為主、同行同事評價為輔、各級黨組織把關”的師德師風評價機制。
推進“四大引培”舉措。聚焦“高精尖”人才,以“合作+工程+平臺+項目”為載體,聚才引智,以“校際合作”精準引才、“人才工程”重點引才、“平臺建設”筑巢聚才、“項目研發”聚智用才。堅持以稀土產業發展和地方政府、行業產業需求為導向,用項目和資金引導人才圍繞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科研攻關。
聚焦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區域與行業發展貢獻度
堅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行業”的辦學定位,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出臺了服務區域貢獻攻堅戰實施方案等文件,分別與鷹潭市、宜春市、贛州市及興國縣、章貢區等30多個市縣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建立多個產業研究院;與省內稀土、鎢、銅、新能源等行業重點企業精準對接,數十項科研成果得到轉移轉化;學校牽頭組建中國稀土功能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聯盟,行業成員單位超40個,行業地位不斷提升。近三年,授權發明專利近800項,轉讓78項;簽訂橫向合同600余份,合同經費超4.5億元。
聚焦國家稀土戰略發展,高質量建設稀土領域世界一流學科
打造稀土領域“學科特區”。學校制定實施了系列文件,提出建設稀土領域世界一流學科的發展目標。牢牢把握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緊密對接國家稀土戰略,把培養稀土領域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服務稀土產業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作為學校的發展使命,打造稀土領域“學科特區”,以實際行動感恩奮進,創新發展。
培養稀土領域高素質人才。2011年,學校設立稀土學院,加強稀土領域的全學科專業鏈建設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共同設立稀土人才創新試驗班,制定稀土學科研究生專項招生計劃,構建了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稀土領域人才培養體系。
推進稀土領域科技創新。學校依托有色金屬學科優勢,努力將稀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學校以稀土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建立了以服務企業為核心、產業化為關鍵的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加強了成果與企業的“面對面、零距離”接觸,構架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橋梁紐帶”。實現了一批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尤其是在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領域,成功研發了懸掛式稀土永磁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建設了世界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試驗線。
助力稀土產業轉型升級。發揮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特色學科優勢,獲批建設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全國第14個,江西省唯一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教育部稀有稀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獲批江西省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磁懸浮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稀金(贛州)新材料研究院等省級科技創新平臺6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