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化農林教育供給側改革,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深化學科融合,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積極探索“新工科+新農科”的新型涉農人才培養模式。聚焦農業工程產業未來發展趨勢,融合學科交叉及科技創新理念,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下農業裝備行業發展需要,依托學校“雙一流”學科群,推進“農業工程+”作物學、園藝學、生物學、畜牧學等農科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建設智慧農業技術與裝備學科群。聚焦急需緊缺農林人才和未來農業人才培養,修訂農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成覆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農業工程相關專業建設點的專業群,新建機器人工程專業,持續建設智慧農業專業。多學科共建《智能農業裝備》《農業機器人》等前沿課程,擴充《精準農業》《現代農業生產管理與技術》等課程內容,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農科“金課”。牽頭建設教育部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虛擬教研室,聚焦專業發展共性問題,探索構建與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跨學科雙聘教師制度,組建智能農業裝備、農業機器人、畜禽健康養殖、智慧果園等交叉學科教學團隊,打造“農業工程+”作物學、園藝學和畜牧學等交叉教學團隊,為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型農業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注重平臺搭建,構建創新實踐新模式。積極打造科教、產教、賽教協同平臺,不斷增強育人實效。強化科研育人,推動科教協同。依托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游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國家油菜和柑橘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與相關機構聯合共建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設施工程和智慧養殖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智能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字種植業(果園)創新分中心,將研發的水稻、油菜、柑橘等產業機械裝備技術融入教學,為學生提供“第一手”的農業領域前沿技術。強化實踐育人,推動產教融合。積極對接現代農業產業資源,舉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端論壇,與相關企業共建118個人才培養基地,聘用165名創新創業導師,通過頂崗實習、聘請企業管理導師等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車間實習、深入田間實踐,在真實環境中掌握解決農業工程應用問題的技能、方法和手段。強化創新育人,實現以賽促教。鼓勵支持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農業機器人大賽等賽事,組織開展數控加工競賽、成圖大賽、智能小車循跡大賽等特色實踐訓練,不斷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累計孵化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600余項。
強化價值引領,打造文化涵育新場域。堅持以“宏農學、揚國光”為價值追求,著力培養學生“三農”情懷,擔當“強農興農”使命。實施以思想建設育心、科學傳播育理、耕讀實踐育行、人文熏陶育情為核心的“四育”計劃,推進思政教育、科學教育、實踐教育、人文教育有機融合。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開設《耕讀中國》《綠色中國》等課程,立項支持《機械創新設計》《精準農業》等100余門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帶動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加強科學教育,組織開展“諾獎學者進校園”“南湖國際青年科學家論壇”等,鼓勵支持師生開展學術創新實踐,積極營造勇于創新的學術氛圍。力行耕讀教育,以貼近農業生產一線為重點,構建同“耕”同“讀”教學場景,建設20余門耕讀實踐示范課,面向全體本科生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帶領學生深入產業一線,助力鄉村振興,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情懷,提升強農興農能力。突出以文化人,依托迎新季、畢業季、“獅山藝術節”“獅山讀書節”等,開展“卓越工學人·追夢四部曲”、“異曲同工”畢業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動,進一步激發師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育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價值追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