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以問題和需求為牽引、以重大任務為驅動,著力加強有組織科研,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活力、激發創新潛力、提升創新效能,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更大貢獻。
著力優化體制機制,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出臺《“包干制”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涵蓋科研項目申請、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撥付等全流程各方面,構建“規矩在先、責任在肩、科學抽樣、違規必究”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結合“雙一流”建設目標,制定新時代科研發展規劃,明確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平臺搭建、項目承接等方面的發展目標和工作計劃。健全科研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研成果認定和獎勵辦法,突出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根據學科特色和發展規律設計獎勵方案,切實發揮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綜合性的科研綜合服務平臺,簡化財務報銷流程,明確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相關政策,持續給科研“減負”、為創新“增速”。
著力加強平臺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堅持“聚焦問題導向、注重實體運行、推動學科交叉、整合創新資源”原則,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優化科研平臺布局,完善科技研發體系,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能力。推動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涵蓋熱線咨詢師系統培訓、專業督導和專業性指導等方面,提供熱線服務系統專業支持。發揮學校資源和創新優勢,積極承擔國家科技前沿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動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教育特色基地,積極為解決重大科技難題提供有力支持。
著力培育拔尖人才,打造科技創新關鍵力量。大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育、穩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績、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教師,支持戰略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組建大團隊,圍繞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接續發力。實施科技人才助力工程,遴選領軍人才團隊培育項目、優秀青年團隊支持項目和交叉學科研究項目,發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應用數學、核物質科學、硅像素探測技術、綠色農藥、環境與生態、腦科學等領域,引導教師聚焦成果的科學價值和實際貢獻,努力產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聚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著力深化交流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拓展與國家部委、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聯合課題申報,共建聯合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推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構建多層次校地、校企合作體系,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先布局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省域內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湖北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組建“項目專員+”專門隊伍,打造一支以學校專兼職“技術經紀人”隊伍為主,課題組“產業化專員”隊伍為輔的項目服務團隊,引導科技創新團隊到產業一線,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著力支持應用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持續加大應用研究支持力度,促進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不斷增強服務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圍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積極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整合,加強教育大數據應用集成研究,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產學研用體系。堅持“雙碳”目標引領,積極研究發展新的光化學方法和光催化技術,與地方共建光化學研究與產業化平臺,促進化工、冶金、食品、醫藥、環保等行業技術轉型與升級;持續加大環境與生態、綠色農藥、合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研投入,推動解決農藥關鍵技術問題,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農藥新品種,助力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貢獻力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