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邊著力不斷夯實心理育人“四項工程”,筑牢心理防疫戰斗堡壘,全力護航大學生疫情期間心理健康成長。
實施宣傳教育實踐工程,豐富心理育人內涵。始終堅持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前瞻統籌做好心理宣傳工作。優化“3+N”線上宣傳教育平臺,依托“兩微一網”和朋輩心理自助互助學習平臺,發布《“疫”路同行》《“疫”路心“晴”》等系列主題推送,動態宣傳心理科普知識。做好線下宣傳教育工作,印發《學生復學心理支持手冊》《“疫”路同行 Swufer心理保健手冊》《增強抗挫能力》等主題宣傳及調適手冊,提升學生心理防疫能力。推動“2+1”實踐活動品牌建設,持續開展“5·25”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校園心理文化周活動,并積極培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項目。協同校內外專家資源,聚焦“后疫情時代與自我成長”主題開展“國學智慧與情緒管理”“心有陽光 ‘疫’路晴空”等系列線上專題講座;匯聚師生力量,積極開展“悠悠我心”園藝心理工作坊、“研究生壓力應對”心理團體、“天南地北心連心”朋輩心理沙龍等系列團體輔導活動;精研學生訴求,開展“定格好心情”“心晴樹洞”“此心安處是吾鄉”等線上校園心理健康活動;積極挖掘特色項目亮點,輻射帶動學院心理工作站、教師及學生團隊打造品牌心理項目。300余項校園心理健康活動,有效提升學生心理調適能力,豐富了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心理育人的內涵。
實施課程質量建設工程,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緊貼防疫實際,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二課堂貫通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思用貫通。積極發揮課堂主陣地功能,構筑本科生“1+8”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和研究生“2+3+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在行課過程中,開展系列課程調查,推行“相互聽課評課”制度,豐富“五庫”教學資源平臺,不斷提升課程質量,為學生上好心理防疫健康課。不斷豐富教學手段,靈活創新教學方式,持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知信行合一。錄制《蒔花弄草待“陽”過》等心理防疫微課、《傳統文化視角下的意志力》等教學心理微課40余個,其中《做好生涯規劃》入選教育部微課平臺,不斷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調節的能力。將“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心靈畫展”“心理微電影大賽”“沙盤游戲體驗”等載體融入課堂教學實踐環節,搭建學生自助網絡學習平臺,推動小班團體式授課、翻轉式課堂教學和混合式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在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驗感,不斷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實施咨詢服務優化工程,鍛造過硬專業隊伍。疫情變化應急期間,面向全校學生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常年開通“心語熱線”“心語郵箱”和線下心理預約咨詢服務渠道,兼顧專業性與靈活性,專兼職咨詢師隊伍以“個體咨詢+團體輔導”雙向互補模式統籌推進咨詢服務。積極發揮朋輩自助互助功能,指導學校學生心理服務聯盟開展“心晴樹洞”“心理沙龍”等朋輩心靈傾訴活動,全年疏導學生心理2000余人次。切實推進以點帶面、典型引路的工作方式,在專職心理咨詢為主體、校內外兼職心理咨詢為輔助,學院心理輔導站為補充的多層級心理咨詢服務體系下,持續打造“相約星期五”和“相約星期三”學習平臺,實施督導師培育計劃、專職咨詢師訪學計劃、兼職咨詢師心理咨詢技能系統培訓,強化分層分類精準培養,不斷夯實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專業力量,隊伍全年學習900余人次。
實施危機預防干預工程,筑牢心理安全防線。不斷筑牢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心理危機干預預防體系,盡最大努力防止疫情應急期間師生次生心理危害發生。依托學校、學院(研究院)、班級、寢室四級聯動溝通制度,實行疫情防控等特殊時期和常態化相結合的學生心理危機排查,對情況特殊學生及時給予針對性指導,加強學生關心關愛與心理疏導。強化醫校合作,堅持重大心理危機個案研判,聘請專業精神科醫師到校參與心理評估,選派專職教師到醫院進修學習,切實提高心理危機事件干預處置能力。結合心理防疫實際需求,采取“嵌入式”宣傳教育模式,借助心理課程教學、學生心理骨干培訓、團學活動、班會活動、心理健康知識與危機管理培訓等形式,針對教師群體(研究生導師、專任課教師、輔導員、助理輔導員、后勤管理人員等)和學生群體(社團組織心理骨干、心理委員、寢室長等)多元化開展心理危機預防教育及系列適應性教育,增強師生聯合識別、協同防控心理危機的能力。構建家校協同干預機制,依托“心理聯系人+輔導員+學生家長”工作網,通過開展新生家長培訓、心理關注學生家長面談指導等方式,促進家校共育,全面筑牢學生心理健康安全防線。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