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三、材料分析題:
三、材料分析題: 34~38小題,每小題10 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綜合利用鹽堿地。
鹽堿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土壤結構、鹽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種、水利等眾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只有將它們全部調整到最佳狀態,作物才能健康生長,鹽堿荒地才能變成生態良田。
鹽堿土壤顆粒細,無正常土壤的團粒結構,板結、干硬、不透水、不透氣,鹽堿難以隨水洗掉,于是科學家從改變土壤團粒結構出發,發明一種生物基的“粘結劑”,將細小的鹽堿土壤顆粒粘結成大顆粒,人造一種 “團粒結構”,土壤通透性提高了,鹽堿就能夠被快速地淋洗掉,促進土壤團聚體的形成?茖W家發現,如果工程設施和土壤改良不配套,缺少整體系統化的治理方案,不僅作物不具備生長條件,還會不斷重復“脫鹽-返鹽”的問題,改良周期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優化各種技術參數,在各鹽堿區域建立起不同治理模式。在天津、江蘇、山東、針對土壤易受到海潮侵蝕,改良過的土壤容易重新返鹽,科學家就流堤建閘,控制地下水位,防止返鹽,改良土壤; 在山西、內蒙古,針對礦化水灌溉、渠道滲漏抬高地下水位,造成鹽化土壤帶,導致鹽堿與干旱并存,科學家就建立灌排系統、控制地下水位,將鹽分導出,重塑土壤結構、快速脫除土壤耕作層鹽分,保持土壤水分?茖W家還針對鹽堿土壤的紐成和肥力,開發出專用功能性材料、抗鹽堿種子處理劑和抗逆材料理解決鹽堿土微生物群落結構單一問題,開展耐鹽品種篩選等,最終創建了以“重塑土壤,高效脫鹽,疏堵結合,墾造良田”為原則的生態修復鹽堿地系統工程技術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7月4日、10月26日)
(1)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角度,說明科學家將“鹽堿荒地”改造成“生態良田”所體現的認識論原理。(6分)
(2)為什么鹽堿地改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4分)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十年來,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一百一四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百分之十八點五,提高七點二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三萬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萬一千元。城鎮化率高十一點六個百分點,達到百分之六十四點七。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我們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一萬億元增加到二萬八千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A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國成為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 (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7日、9月25日)
材料2
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
(1)分析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所體現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5分)
(2)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突破,分析新時代黨怎樣“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5分)
3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
“我們大會的方針是什么呢?應該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簡單講,就是一個團結,一個勝利。勝利是指我們的目標,團結是指我們的陣線,我們的隊伍。我們要有一個團結的隊伍去打倒我們的敵人,爭取勝利,而隊伍中間最主要的、起領導作用的,是我們的黨。沒有我們的黨,中國人民要勝利是不可能的。”
“過去常說,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那是寫文章的詞藻。我們這回說,團結得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準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
“在黨內,在革命隊伍內,我們有一條方針,就是團結,在原則基礎上的團結。”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材料2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
“這次會議開了一個多月了,就要結束了,中央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的根本指導方針,解決了過去遺留下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必將使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提高斗志,增強信,加強團結。”
“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首先要加強全黨的團結,特別是要加強黨的領導核心團結,我們黨的團結,是建立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黨內要分清理論是非、路線是非,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互相幫助,互相當督,克服各種錯誤思想。”
“只要我們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就一定能夠加快新長征的步伐,讓我們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為改變我國的落后面貌,把我國建設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勇前進!”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材料3
2022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百年奮斗歷史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百年奮斗歷史還告訴我們,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
“全黨必須牢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結合當時的形勢和黨的任務,說明毛澤東強調“有了偏差,就喊看齊”的重要性。(5分)
(2)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如何理解“一百年來, 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5分)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偉大的精神滋養偉大的事業,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雜交水稻到量子計算機,我國每一項舉世矚目科技成就的問世,都離不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矢志報國、奮力攻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界涌現出的榜樣既有鑄造“天眼”的南仁東、探測深地的黃大年、北根高原的鐘楊等,還有依然砥礪前行的孫家棟、黃旭華、屠呦呦等,他們以科學報國的品行和攻堅克難的毅力生動詮釋了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習近手總書記指出: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大貢獻。新時代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9月14日)、人民網 (2022年11月16日)
材料2
錢七虎是陸軍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
防護工程被譽為一個國家的“地下鋼鐵長城”,也是錢七虎畢生鉆研的課題,60多年前,錢七虎從國外學成回國后,積極投身于國家的現代防護工程建設事業。60多年來,錢七虎始終堅守愛黨、報國、強軍的赤子情懷,戰斗在大山深處,戈壁荒漠、邊防海島等工程一線,克服了環境艱苦、條件不足、問題復雜的諸多困難,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套爆炸壓力模擬器,創建了我國防護工程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我國城市人防工程毀傷理論模型和分析方法。
近年來,錢七虎帶領團隊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從淺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護、從單體工程到工程體系防護、從常規抗力到超高抗力防護等學大理論與技術體系,制定了我國首部人防工程防護標準,解決了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戰略工程裝上了“金鐘罩”,作為多個國家重大工程的專家組成員,錢七虎在港珠澳大橋、雄安新區、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能源地下儲備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重大建議。由于貢獻突出,獲得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國技術獎,2022年被授予“八一勛章”。
創新決定未來,創造引領未來,F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技術創新,更加需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當代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9月15日)、《光明日報》(2022年8月1日)
(1) 為什么新時代“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6分)
(2) 錢七虎為國鑄盾的科學實踐,對當代青年進行創新創造有何啟示?(4分)
38.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
在世界百年來有之大變局中,人類發展進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2022年11月1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開幕的當天,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達到了80 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其發表的題為《80億人口,一個人類》署名文章中表示,人類發展抵達這一里程碑的時刻,是慶祝多樣性和進步的時刻,他同時指出,人類大家庭在日益壯大的同時,不平等問題也愈發嚴重,世界正逐漸走向分裂; 糧食、能源危機對發展中經濟體打擊最大。這也是人類思考對地球負起共同責任的時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7日)、新華網 (2022年11月16日)
材料2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作為全球80億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想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難處,照顧廣大發展中國家關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作為在全球范圍內以發展促民生典范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截至 2021年年底,中國在24個沿線國家建設 79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4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4.6萬個就業崗位。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評估,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 1.7%至 6.2%、全球收入增加 0.7%至2.9%。
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得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家響應,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表示支持,60余國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為動蕩變革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方面,中國所作的努力無可比擬。
針對人類發展面臨的前所未有之挑戰,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這為“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課題提供了中國答案。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2年6月11日)、新華網(2022年9月14日、11月22日)
(1) 為什么說“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5分)
(2) 中國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方面所作的巨大貢獻,體現出怎樣的外交理念與大國擔當? (5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