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具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變革,無不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如今的‘新農人’們,也正為農具插上科技的翅膀……”伴隨著中、英、俄三種語言,中華農史、農事、農政、農人等方面的知識和故事,正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語言文化學院的學子們徐徐道來。
為突顯學校辦學特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農業文明,語言文化學院學子發揮專業優勢,于2021年10月組建《歲稔年豐話桑麻—農業特色課程思政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三語)的建設》科創項目團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不同語言專業背景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撰寫文稿、組織翻譯、圖文排版、推送宣傳……讓“稼穡芳華”微信公眾號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板塊劃分、內容選題、文案撰寫、多語翻譯等方面努力打造農業知識傳遞小平臺和富有特色的“農業+課程思政”數字化多語資源庫,為農業文化推廣添磚加瓦。
“‘稼穡芳華’公眾號以中英為主、俄語為輔,融入圖文、原創漫畫、音頻、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我們從農俗常識、農業歷史和農業發展成果三個主要方面,進行中華農業文化資源的整合和農業精神內涵的挖掘,集思政素材搜集、農業成果展示、文化多語傳播于一體,形成豐富的農業知識多語資源庫,有效促進農業文化知識傳播與信息交流。”團隊成員、語言文化學院2020級劉思睿同學說。
公眾號上,農業習俗與常識的介紹、中華農業文化遺產概覽、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規劃中農業政策的梳理和農業發展成果展示等應有盡有,以西農學子的年輕視角,講訴農業文化的新鮮活力。在內容呈現方式上,團隊也用心為打造更新穎的體驗,努力讓每一名讀者都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提升。比如“小麥穗講農史”系列內容由團隊創作腳本,邀請有美術功底的同學參與制作,最終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受到大家好評。
為保證文本的科學性,團隊成員在老師的指導,在全國農業展覽館、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等網站補充農學專業、語言轉換等方面知識,廣泛查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許淵沖譯詩經》等書籍,利用節假日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
目前,“稼穡芳華”微信公眾號已完成80余篇推送的編輯、翻譯和校對工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語言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滕艷萍表示,項目不僅是語言文化學院學子的一次創新性探索,也是在突出“語言+農業”優勢的基礎上,努力講好西農故事與中國三農事業發展的一次有機結合,有助于進一步激發青年大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勇擔強農興農使命,奉獻青春力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