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組織領導、選才機制、培養模式、專家引領等方面聚力用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組織領導,系統部署推進。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工作納入學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強系統謀劃,推動部門聯動,強化條件保障。按照“校院兩級、學院主體、專家管理”原則,成立以校長任組長、14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統籌推進“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基地”建設。組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發揮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院系專家指導作用,推動專家治學與拔尖計劃項目建設深度融合。堅持以科研平臺為依托、科研項目為引領、個性化培養為抓手,打造“專通結合、交叉融合、本研貫通、國際合作”的培養模式。持續完善招生、轉專業、推免、本科生導師等制度辦法,為拔尖計劃實施提供堅實政策保障。
完善選才機制,強化源頭儲備。加大協同育人力度,會同合作中學,持續完善“科普教育+創新培訓+奧賽試練”等夏令營、專題班培養機制,及時發現、吸引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不斷充實拔尖人才后備力量。推動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與國內部分中學開展深度合作,設立“景潤創新班”“南強實驗班”等,通過專項講座、培訓互動等方式,不斷激發中學生對基礎學科的興趣。堅持“德才兼顧、嚴進嚴出”原則,建立“多條路徑、多個環節、多維評價、動態進出”選才鑒才機制,綜合考量學生興趣、能力、潛質、素質等多維因素,著力選拔對基礎學科研究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拔尖人才。加強過程管理,根據不同學科、年級特點制定評價標準,建立健全階段性評價和學業警示機制,支持學生、項目雙向選擇,進一步完善動態調整機制,暢通拔尖人才發展渠道。
優化培養模式,加大資源投入。探索書院制改革,匯聚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探索打造高標準、多層次、多平臺、國際化、學科交叉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堅持“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差異培養、學科交叉、知行合一”方針,推動本研銜接,不斷提高課程質量。強化信息化教學,積極推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研究型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拓展線上線下融通、課內課外互動的學習空間,營造更加智能、更為高效的教育教學環境。出臺拔尖計劃學生實驗儀器設備開放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實現科研儀器和優質實驗資源共享共用,支持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實踐,進一步提升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依托教學科研支撐平臺,不斷深化科教融合,為學生增強實踐能力、攀登學術高峰提供有力支持。如,開設海洋科學“海絲學堂”,讓學生登上3千噸級現代化的“嘉庚號”科考船進行遠洋作業和訓練,開展創新實踐培訓。
注重專家引領,提升指導成效。優化項目首席教授制度,聘請本學科知名專家擔任首席教授并主持項目實施,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海內外高水平專家學者,參與拔尖計劃系統設計及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深入實施導師制,匯聚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學術大師,參與學生授課、科創項目及畢業論文指導、講座沙龍交流等。探索實行導師組、交叉學科聯合導師、校內外聯合導師、線上遠程導師等,建設學術導師、科研導師、思政導師、朋輩導師等導師隊伍,給予學生全流程、全方位的精神鼓勵和生涯指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完善中外導師聯合培養機制,創新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將國外優質師資有效融入拔尖學生培養全過程各方面。邀請境外知名專家學者與學生開展學術交流,累計舉辦各類高水平報告會1600余場,著力為學生了解世界科學文化研究前沿、接觸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造條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