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資助育人體系機制、創新資助工作方式方法,持續加強組織領導、注重協同配合、優化精準服務,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精準化水平,助力學生順利求學、全面發展。
聚焦扶困扶智,發揮組織體系的保障作用。建立由校長任主任的學生資助管理委員會,統籌推動全校資助育人工作;成立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具體推進各項工作落實。推動各學院成立學生資助委員會,在學院、年級、班級分別建立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民主評議小組,努力構建一體貫通的資助育人體系。依托“資助育人名師工作室”,組建發展型資助指導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學業指導、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等方面支持。出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辦法,制定國家獎助學金實施細則、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愛心救助基金管理辦法及各類獎助學金評審管理辦法等19項制度,為更好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分類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獲得學生“鑄魂培優”、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學生“思源奮進”、國家助學金獲得代表“結對同行”以及針對家庭臨時困難學生的“求助直通車”等專項工作機制,確保資助育人工作有效覆蓋。
搭建資助平臺,發揮勤工助學的載體作用。持續加強校內勤工助學基地建設,明確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組織機構、崗位設置、財務管理、法律責任等各環節,常設本科生勤工助學組織60余個,提供勤工助學崗位1500余個,年支出勤工助學經費近400萬元。積極拓展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國內合作、社會公益等方面的輔助工作崗位,幫助學生提升能力、開闊眼界、積累經驗。組織相關部門制定勤工助學崗位育人計劃,明確指導老師,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獲得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完善校院兩級勞動實踐先進個人、勞動實踐標兵等勞動育人表彰體系,推選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作為勞動實踐先進典型,營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良好氛圍。
凝聚工作合力,發揮部門聯動的協同作用。將資助育人納入學校“時代新人鑄魂工程”重要內容及“十大育人體系”,作為“三全育人”工作重點項目,統一部署、統一建設,廣泛動員和組織相關部門凝聚合力,共同推進資助育人工作,著力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學生資助中心每年定期與各二級學院聯合開展“勵志、感恩、誠信”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與黨委宣傳部、各勤工助學團隊共同舉辦“資助育人,勵志青春”頒獎晚會;與國際交流合作處推出“圓夢計劃”項目,每年選拔120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赴國(境)外學習交流;持續加大獎學金投入力度,2022年本科生綜合獎學金由4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進一步拓展社會捐贈項目渠道,2022年新籌集社會捐助獎學金150余萬元。依托校內各部門指導的勤工助學服務總隊、勵行志愿者協會、精進愛心社、思源社等學生團隊,開展“陽光資助,助夢青春”資助政策宣傳月活動,推動形成全員關注、全員參與的資助育人工作氛圍。
強化示范引領,發揮優秀典型的帶動作用。建立健全獎助學金選推體系和科學評價指標,將道德品質、學習成績、科研水平、創新能力、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等作為評選依據,根據各項獎學金和部分社會捐助的助學金特點,合理設置評選依據權重。通過校園媒體積極宣傳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社會專項獎學金獲得者先進事跡,開展“爭先創優”“學術之星”“感動校園人物”“優秀志愿者”“勤工助學十佳學生”等評選活動,努力營造樹典型、學典型的良好氛圍。每年組織“年度人物”宣講會,以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為主體開設“前鋒值班室”,開展“標兵一對一”等項目,通過分享經驗、輔導課程等形式,切實發揮好優秀朋輩的引領作用。動員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開展帶頭早起、帶頭學紅色文化、帶頭向黨組織靠攏、帶頭參加體育鍛煉、帶頭參與學業幫扶的“5個帶頭”活動,以“頭雁效應”激發“雁群活力”,輻射帶動更多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做好精準資助,發揮數據要素的驅動作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和流程,合理應用分析基礎數據、民主測評結果,確保資助對象精準認定。依托學校中心數據庫和智慧學工系統,根據校園消費習慣、學業成績動向和生活軌跡分布情況等,及時發現需要資助對象,把握受助學生成長情況。制定《家庭經濟困難本科學生隱形資助工作方案》,綜合應用學生在校大數據,科學分析學生餐飲、出勤、借閱、交通、水電等情況,構建隱形資助評估模型。依托一卡通中心充值消費數據,摸底學生生活基本支出情況,建立隱形資助動態調整機制。針對因突發狀況因素造成學生家庭經濟影響等情況,構建集臨時困難補助、愛心基金、單列專項補助為一體的幫扶體系,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堅持公開透明與保護隱私相結合,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根據數據分析進行精準認定,切實把資助工作好事做好、實事辦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