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周一。歷史不斷重演,科網股失寵,昨天的爭妍斗麗,變成今天比誰慘。買股票買到這種地步,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在劇烈波動的市況下想能睡著覺,投資者要選經得起風浪、發生九級地震仍能生意照做甚至客似云來的行業。
什么行業如此厲害?要找出它們,第一步是想想人生有什么事避無可避。生老病死乃其一;交稅乃其二。老畢能想到的第三件事,乃年輕人投資個人前途的成本不斷上升。
“學費通脹”
《經濟學人》便引用了一個數字:美國大學連住宿四年學位課程,每年開支可高達6萬美元。當然,并非所有大學收費都那么昂貴,但過去三十年,美國大學學費年均上升7.9%,三倍于CPI 年均2.4%的升幅。
不難想像,一個普通家庭要負擔子女上大學,心有余力亦未必足,學生貸款生意遂長做長有。更“有趣”的是,美國大學學費近三四十年出現過三次大漲潮,首次發生于1990至1994年;第二次在2000至2003年出現;第三次始于2007年并維持至統計截止的2011╱12學年。照趨勢看,去年“學費通脹”只會變本加厲。
巧合的是,美國經濟于以上三個時期俱經歷了衰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亦曾多次陷入衰退,但大學學費僅與通脹同步,并未拋離整體物價。然而,九十年代以后,三次衰退碰上三次學費大漲,當中顯然有無法以“巧合”解釋的理由。
從這個現象可見,在經濟衰退百業蕭條的日子,消費者和企業都得撙節開支,零售商則紛紛減價促銷,但大學在這種環境下仍有能力大幅提高其產品和服務的收費。從【圖1】可見,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率,在1969至1982年一直于8.6%至9%之間窄幅上落,但自此以后不斷攀升,學費對家庭收入比率于2011╱12學年創出26.7%新高。這僅為平均數,一個普通中產家庭要送子女上較具名氣學府,收入的四分之一肯定不足應付,學生貸款市場因而長做長有。
《經濟學人》文章的標題是《上大學值得嗎?》(Is college worth it?)。顧題思義,《經濟學人》對這種“投資”的回報潛力大有保留。然而,該刊未提的是,學歷高低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圖2】,足以說服年輕人不惜背負以美元計五六位數的債務,也要把大學學位取到手。
經濟越差生意越好的股票
前面提到,要找出經濟不景仍客似云來的行業,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想想人生有什么避無可避。
2008╱09年金融海嘯爆發,在全美經營140個火葬場和218家殯儀館的Stewart Enterprises(納斯達克上市代號STEI),同年多賺近一成。而且集團負債水平創十年新低,有足夠條件回饋股東,決定增加派息20%。
死亡之外當然是交稅。專門提供報稅咨詢服務的H&R Block(紐交所上市代號HRB),其CEO于海嘯期間宣布,集團營業額按年增長11.3%,首次突破30億美元;稅前盈利按年上升11.4%,而客戶人數則錄得3.8%增長。這一年,H&R Block協助多達2350萬客戶報稅,歷來最多。
Death & tax, two facts of life(死亡與交稅,乃人生兩大真相),信耶?2008年,美國每20只股票多達19只下跌,但H&R Block股價同年上升25%,名副其實跌市奇葩。
看樣子,大學學費不論睛雨皆節節上揚,有條件成為死亡與交稅以外,普羅大眾得無奈地接受的“第三種常態”。美國政府自1989年起為高等教育大幅增加補貼,替學生貸款提供擔保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形式。
有山姆大叔“包底”,難怪從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每次陷入衰退,大學學費說加便加,視經濟不景如無物。占美國學生貸款市場半壁江山(規模相當于所有競爭對手總和)的Sallie Mae(紐交所上市代號SLM),股價過去五年大漲4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