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這么急匆匆,是要去哪兒啊?”“去地測學院面試啊!”4月12日、13日兩天,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迎來了研究生復試。以礦業、地質及其相關專業為龍頭的礦大(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的研考復試競爭尤為激烈。
上午8時30分,兩院復試教室門口已排滿了人。“有信心嗎?”記者詢問排在隊伍最前邊的小伙子。“信心談不上,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小伙兒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堅定。我們隨著各學院老師這些“黃金礦工”,在礦大(北京)進行了一次“掘金”。
在這里,碰撞出“火花”
“礦業專業需要融入其他學科因素,如力學、環境科學、電學、信息科學等新技術。”在科技樓301室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采礦專業復試現場,一名考生的開場白吸引了老師們的注意。“你所理解的新技術是什么樣?”面對老師的提問,這名考生并沒有照本宣科把書本知識一一羅列出來,而是理論結合實踐,通過“動手”后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認識,“老師,我還想談談對綠色開采的理解。”“你怎么知道我要提問這個問題?”一名在座的老師聽得津津有味,正要進行引申提問。
而另一名考生復試時,也擦出了這樣的“火花”。“請你談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聽聞其學過經濟學,臺下的老師來了興致,要一問到底。“我們喜歡專業基礎扎實的學生,如果還兼學了其他看似無關專業也沒關系。有想法、有遠見就有可塑性。”主考官侯運炳告訴記者,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在今后很長時期內仍將占第一位。采礦專業并不是一個“夕陽產業”,還有許多科學問題沒有克服,不僅和技術、能源相關,而且和經濟、管理相互依存。這個專業和多個領域都能碰出“火花”。
記者走進候考室發現,考生兩兩坐在一起。詢問之后才知道,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的英語口語測試是小組討論形式。“我們先practice(練習)一下吧,隨便找個topic(題目)。”一名男生提前進入語境:“那談談你為什么學這個專業。”找好topic,這兩名素不相識的考生就開始了英語對話。“我們的專業用英語怎么說?”“對了,說起礦產勘探,你能用英語說出幾種能源的名字嗎?”兩名考生發起“頭腦風暴”,通過英語碰撞出了“火花”。雖然口語題目不可能“押個正著”,但“小火花”已足以消除緊張和不安。
在這里,真金經受火“煉”
在“礦業一組”現場,面對老師“什么是F值”的問題,一名考生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那你下過幾次礦啊?”“一次……”和這名考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名考生在回答新礦井設計“礦井運輸布局”時如數家珍。他告訴老師,自己下過3次礦,每次都會呆上幾天。對于實踐要求較高的礦業領域,他對老師的問題總能一語中的。
記者進入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專業復試現場時,只見一名考生從紙袋里拿出一個編了碼的球。原來,這里考生不是抽簽回答問題,而是搖球。每個球有10個問題,考生要從中選擇兩個回答。這讓記者聯想到了“彩票”。“無論你選擇哪個球,都會中獎。”系主任李成武開玩笑地說。這樣的“抽獎”形式給老師增加了不少工作,最后算起來,比其他學院的考試題目多了幾十道。“除了兩道基礎知識題,還有3道活動題,這才能考出考生的真水平。”記者發現,考生有時說到一半,老師就說“可以了”,然后換下一道題。就像經驗豐富的行家,只需要探測,就能知道是否是寶藏。
“我們并不需要考生的答案有多完美,更希望聽到他的思考過程,從而判斷他是否有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李成武說。
在這里,復試就像“掘金”
從8時30分到12時,一直在忙碌的老師們匆匆吃了盒飯。他們沒有午休,就投入到下午的復試中。“我去沖杯咖啡。”記者在樓道遇見了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副院長邵龍義,這位頭發有些斑白的老教授,在記者忍不住打哈欠時仍然目光炯炯地對著考生提問。
“回去好好看書,看看磁法是怎么測的。”對要走出教室的考生,彭蘇萍院士還在不停地叮囑。選學生是大事。盡管百事纏身,院士也會抽出時間,親自參加面試。
“對于我們來說,復試更像是一次‘掘金’。”副院長崔希民說。對于不同學校的相同專業,由于學校辦學歷史、課程設置和培養理念的不同,考生身上會表現出或多或少的差異。“掘金”的過程,就是既要考察考生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回答問題的條理性,思維的敏捷性和應變能力,又要挖掘考生在后續培養中是否具有創新潛質。“掘金”也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在復試前,所有老師都被通知不能與考生單獨接觸,在復試過程中也不能給考生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暗示,在復試結束后不能隨意公布結果。
無論是否被貼上“金子”的標簽,今年來礦大復試的考生都有同一個收獲——找到了自己潛在的“閃光點”,并愿意為之努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