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前,全國各高校2014年碩士研究生錄取結果已陸續出爐。即便近些年來關于碩士研究生求職難的新聞屢見不鮮,但在外界的印象中,碩士研究生依然屬于精英教育,其錄取數量遠低于本科招生量。事實上這個認識多年前就已被顛覆了,在許多高校,碩士研究生的錄取數量早已超過了本科生,部分“985”、“211”重點院校亦在其列。對于許多學校而言,它們并沒有為碩士研究生擴招做好充分的教育資源準備,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這兩年,一部分高校開始反思,放緩擴招腳步,《2014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研究生的報考人數6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但仍有一些高校對碩士研究生擴招樂此不疲。
前年清華北大兩所高校
在校研究生超過本科生
小王考上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的第一年,去找她在清華的同學玩,同學告訴她,清華有一棟大得恐怖的宿舍樓,里面住的全部是女碩士。那是2008年,清華大學在校研究生數量已經超過了本科生。在清華大學的官網上,研究生招生信息中寫道:“目前,清華大學在學研究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年招收各類研究生規模超過6000名。”這6000名中,除了很小一部分是博士研究生外,絕大部分是碩士研究生。
2012年,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均已超過本科生。與這兩所大學情況相似的學校還有很多,截至2011年底,上海交通大學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碩士研究生19000余人;2012年,武漢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為7704人,本科生招生規模計劃為7650人;同年,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為7652人,本科生招生規模為7500人。
研究生擴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現了研究生數量大于本科生的情況。《2003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當年碩士招生總數為220007人,而《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顯示,當年碩士招生規模達517200人,10年增長了一倍多。
教育資源緊張
一個導師甚至帶上百個研究生
徐教授在一所985高校任教,2007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當時學校里碩士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大致為4:6,那年他只帶了1個研究生,到今年,學校里碩士生和本科生的數量已基本為1:1,他每年招兩三個碩士,所帶碩士總數基本維持在六七個人,加上兩三個博士,這個數量,他覺得還可以負荷。
碩士研究生需要的是個性化培養,導師在培養過程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徐教授每招收一個新的碩士后,都要通過頻繁地接觸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碩士培養必須因人施教,有人好動手,有人理論強,有人愛鉆研,導師對這些學生的特點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提出針對性的課題,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
但他的很多同行已無法做到這一點,學校只擴招學生,卻并沒有增加教師資源,擴招的壓力都轉嫁到了導師頭上,導師們分身乏術。“有的導師手底下帶著二三十個學生,這真的太多了,導師都不知道該怎么給學生弄課題,可是學校就給了這么多名額,不能不完成。”徐教授說。
一個導師帶二三十個學生,這還不是當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夸張的現象。“有些學校師資跟不上,一個導師帶上百人的情況也是有的呀,這上百人里包括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還有MBA這樣的專業碩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徐教授經常會幫助其他學?匆恍┐T士生論文,論文水平反映出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碩士論文還真不如好一點的本科生的水平。”徐教授說。
張京生是天津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教授,他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帶研究生,對那時研究生錄取嚴格的名額限制和苛刻的條件記憶猶新,反觀今日的教育質量,張教授也免不了要搖搖頭,“我看北京一些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的作品,也實在不怎么樣。”
小王的弟弟去年高考,在翻看招生信息時,她意外地發現一所外地的三本院校居然也設了研究生招生點。
在擴招研究生時,很多學校都打出了建設“研究型大學”的概念,研究型大學的概念來自美國,與之相對應的是教學型大學,在美國,這兩種類型的大學沒有優劣之分,只代表著專攻方向的不同,但在中國,研究型大學比教學型大學更吃香。“現在的高校都追求高大全,不安分于本科教育,這首先是對政績工程的追求。”熊丙奇說,“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功利目的。”
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對于大學的評估基本依靠論文數量、課題數量、知名學者數量,建設研究型大學意味著可以設立更多的碩士點、博士點,也就可以申報更多的課題,課題申報成功則意味著相應的課題經費劃撥,而這些博士點、碩士點,需要有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來支撐。
就業壓力增加
連續兩年碩士生就業率不及本科生
擴招研究生,一方面讓高校的教育資源緊張,包括師資力量、科研設備、經費;另一方面是生源門檻降低,學生整體水平下降。擴招后的碩士也不再代表著十幾年前所具備的學術水平。
這一點,用人單位早已看清了。從最初的不敢招碩士,到現在不同行業對學歷都有了明確的個性化評價體系,碩士學歷籠統地優于本科學歷的時代已經過去。
“10年前,用人單位是唯學歷論的。大概5年前,用人單位就已經清醒了,當獲得碩士學歷的途徑越來越多時,用人單位就已經不再那么看重學歷了,因為這些企業的老總們也在進修碩士,他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天津景程企業管理咨詢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昀說。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數據顯示,2005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自此,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高子鈞目前在北京一家國企任人力資源部經理,之前他是一家上市教育集團人力資源中心的招聘經理,在他看來,碩士在某些行業是優于本科生的,但也有一些缺點是用人單位不喜歡的。“近5年,碩士才開始大批地到社會上找工作,以前企業覺得碩士成本高,錄用得較少,現在不同行業對于學歷的評價已經越來越明確,比如外貿行業的基層工作,會選擇本科生,金融行業愿意選擇碩士,因為數據敏感性更強,IT行業對于學歷沒有什么偏好,主要看能力。還有些央企、國企和地產公司,它們只要碩士,但不是為了用人,只是為了提升品牌。”高子鈞說。
其實,若不是因為“面子”問題,大多數的用人單位所需的只是普通的勞動者。面對越來越多的“摻水”研究生,更多人更喜歡務實的本科生。高子鈞覺得碩士確實有優于本科生的地方,碩士在上學過程中訓練出來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本科生所不及的,這一點在工科背景的行業中更為明顯,但碩士心高氣傲的問題也一直為用人單位所詬病。“本科生自知學歷一般,所以愿意為夢想奮斗,對于戶口這類附加條件可能不是那么在乎,但是碩士不行,他們多讀了幾年書,多付出了更多成本,自然希望有更多的回報,所以現在高不成低不就。”高子鈞說。
在起薪的心理預期上,碩士生與本科生有著很大的差別,“不管什么專業的碩士,起薪預期都設在七八千,而本科只有四五千,但除了IT行業,很少有行業能給到這個起薪。”高子鈞說。高薪,這正是用人單位不喜歡碩士的原因所在。
“一般找我們推選人才的世界500強企業更看重工作經歷,包括經歷是否連貫。一旦碩士生轉換了行業,就會如同本科生一樣,不再存在任何優勢。”劉昀說,“我覺得,現在統招本科是最吃香的,碩士研究生也就那么幾所名校畢業的比較吃香。”
2010年,小王碩士研究生畢業,開始找工作,傳播學專業的她沒有體會到任何研究生學歷帶給她的優勢,反而全是“負能量”。“碩士的第一個劣勢是年齡大,人的年齡越大,思想固化的程度越高,培養越困難,不像本科生,年輕有朝氣,頭腦一張白紙,企業都愿意要白紙。”小王說。
研究生實習時,小王去了阿里巴巴,她最后沒能留在阿里巴巴的原因居然也是因為學歷,“那一年,公司沒有研究生的學歷指標。”小王說。正規的大企業會明確規定碩士的學歷補貼,這意味著招聘碩士的成本必然高于招聘本科生,“所以大企業里研究生反而不是那么多,研究生更多云集在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的小企業里。”
將自己與本科生比較時,小王不覺得自己有任何能力上的優勢,她當年考研是為了獲得“進京證”,班里還有人考研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或是就業壓力,可是最終,該面對的壓力一點也沒減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