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不斷加強系統設計、拓展選拔視野、創新培養模式、強化支撐保障,深入推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努力為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系統設計,明確培養方向。成立由校長任主任的拔尖計劃培養委員會,并下設工作組,不斷強化組織保障,系統推進拔尖人才培養的政策規劃、人員配備、平臺建設等工作。出臺《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原則意見》等系列規范性文件,持續完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協同機制和評價方式。構建竺可楨學院與相關專業院系協同開展拔尖人才培養的“2+2教學管理模式”,探索推進拔尖人才長周期培養機制改革,自2020年,起在數學、物理、化學等10個學科招收“強基計劃”學生,錄取后納入竺可楨學院培養體系,實施本博貫通培養項目,并單獨制定培養方案。在本科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基礎和綜合素質;在研究生階段,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著力構建課程教學分級遞進、研究方向一體貫通、各階段有機銜接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拓展選拔視野,發掘可塑之才。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培養戰略伙伴中學建設,召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中學大學銜接培養研討會,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共育基地建設,積極引導專家學者走入中學,吸引優秀學生走進大學,有針對性地發掘培養“好苗子”。不斷完善優秀學生早期發現和選拔機制,通過“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入校二次選拔等多種方式,結合學生自我陳述、綜合能力測試、專家面試等多個環節,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術潛質,著力甄選有志于攀登基礎學科高峰的拔尖人才。在竺可楨學院設立“求是科學班”項目,從基礎學科專業學生中選拔具有學科潛質和學術志向的拔尖人才進行專門培養。如,物理學科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孵育”模式,實施提前鎖定、提前培養、動態進出的優質生源計劃,自2014年起,專門派出招生組赴全國物理競賽決賽現場招生,遴選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力的優秀中學生;同時,每年從全校新生中選拔優秀學生組建“物理求是科學班”,以小班教學的方式著力培養聚焦前沿研究的拔尖創新人才。
創新培養模式,提升育人質量。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原則,努力建設一批“高端化、國際化、研究化”的榮譽課程,指導學生不斷強化基礎知識素養,提升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水平。截至目前,7門榮譽課程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1門入選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支持基礎學科相關院系引進國際優質師資,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聚焦學科前沿的專業課程,持續探索多樣的國際化課程和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如,數學學科實行拔尖人才培養導師制,學生可根據興趣方向選擇導師進行授課討論,在本科階段提前接觸前沿知識,參與相關學術研究。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依托學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所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基礎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顛覆性技術攻關,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打造“課堂教學—探究性實驗—科研訓練—學科競賽”的全鏈條學生創新能力提升體系,采用“以賽促學”的形式,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多名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中獲特等獎。
集聚優質資源,強化支持保障。對基礎學科建設給予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經費支持和政策配套,優先配置辦學資源。針對國家急需領域的基礎學科,持續擴大招生計劃增量支持。指導各基礎學科相關院系制定章程,確保拔尖人才的培養責任落實到人、執行到位。加強對各培養基地的人才培養全流程管理,設立拔尖學生獎學金、科研訓練項目專項基金,建立系統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深度參與各類科研訓練項目。深化研究生資助體系改革,設立研究生教育強基基金,進一步提高基礎學科研究生資助水平,保障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專注科研攻關。與海外知名高校聯合組織開展暑期科研訓練項目等,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榮譽導師并參與教學培養工作,開展“與大師面對面”系列講座,累計邀請300余人次授課。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打造深度互動的網絡學習平臺,不斷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支持學生實現“實時學習”“時時學習”“互相學習”“共同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