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廣州市海珠區江南中街道辦公布了社區工作人員招聘筆試成績及面試名單的通知,記者細數了一下,擬招聘27名人員卻有近1200人報名,報錄比例近40:1,街道辦人員直呼“我們也嚇了一跳”,報名者不乏名牌大學研究生。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素質不高;然而,“研究生社工”的新鮮出爐,顯然突破了人們的固化思維。在現有的社會評價體系中,名校研究生占據較為高端的位置,社區工作人員卻處于較為低端的位置;“研究生社工”和“大學生掏糞工”一樣,不可避免會引發人們“腦體倒掛”、知識貶值的討論與反思。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以及社會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越來越多的研究生褪去光環,成為一名普通勞動者,做著并不光鮮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上說,“研究生社工”并不是所謂的“下嫁”,而是一種“對接”:一方面,在利益多元多變時代,社區工作越來越復雜,自然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名校研究生主動調整求職預期,實現了社會需求和個人需要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
長期以來,社區工作都被人們簡單地總結為“發通知,收電費,開證明”;殊不知,社區工作的內容錯綜復雜,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單純依靠熱心的“居委會大媽”已經力不從心,社區工作人員必然需要補充新鮮的“血液”。在身份社會向專業社會轉變的當下,轉型的壓力,創新的挑戰,同樣考驗著每一位社區工作者。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今天,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社工”固然有就業困難、就業擠壓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個體理性選擇的結果。激烈的社會競爭、供不應求的求職機會,會從根本上改變求職者的就業觀。倘若有更好的去處,研究生自然不會趨之如騖地爭搶社工崗位。
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應該尊重所有為“更好的生活”不斷努力的人們。質疑“研究生社工”有一個潛在的邏輯,即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并不高,研究生應聘完全是“大材小用”,這恰恰就是癥結的所在——只有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社會保障和職業認同,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進來,才能不斷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名校研究生在走出校門之后,同樣有一個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正如成功的道路應該多元化,就業的路徑也應該走出單一化的俗套。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