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題試題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內容如下:
三、材料分析題:第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黨中央決定,把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習總書記就“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既要學會調查,也要擅長研究,“在調查的基礎上深化研究,提高調研成果質量,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這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調查研究要善于抓問題、求答案。調查是全面、客觀、準確掌握情況的過程,并不自然產生科學觀點、得出正確結論。開展調查研究,要做好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的調查,也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調查研究要敢于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直奔問題去”,調查研究的問題從哪里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現實問題,維護社會穩定、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短板等重點難點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問題,都是調查研究的題目;工作中易忽視的細節、易梗阻的程序,都可以成為調查研究的問題切入點。習總書記每到基層考察調研,總會從貼近民生的細節入手,從最細微的事項問起:走進六盤山區破矮的土壞房留起一瓢水嘗嘗水質,向技術人員詢問機械的工作原理、購買價格、插秧效率,向出租車司機征詢對年節打車難的解決辦法,等等,確保“真真實實把情況模清楚”,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時,針對福建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狀況,習總書記抓住“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四個難題深入調研,推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只調查不研究,就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只研究不調查,決策難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把調查和研究很好統籌起來,調查研究才能成為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成為領導干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基本功。
調查研究的關鍵在實效,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查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查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實踐告訴我們,深入一線,“進行解剖麻雀式的調研”,發現問題,舉一反三,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這樣調查研究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就會大大增強。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6月8日、8月28日、9月5日)
(1)如何理解“調查是全面、客觀、準確掌握情況的過程,并不自然產生科學觀點、得出正確結論”?(5分)
(2)為什么“解決一個問題”能推動“解決一類問題”?(5分)
35.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黨領導人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江南鄉村的蝶變、塞罕壩沙地變林海、蒼山洱海恢復本色、九曲黃河重現清流......世界見證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切身感受,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上半年,在能源產業綠色轉型引領下,我國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等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4.5%和48.1%.新能源汽車“揚帆出海”,與之相關的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充電樁等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6.4%和53.1%,綠色發展跑出“加速度”,為國民經濟總體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從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到推動建立全球清潔能 源合作伙伴關系、啟動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再到與數十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中國始終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治理,開展綠色雙多邊合作,攜手各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中國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引發國際社會熱烈反響.中國被視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領跑者和綠色發展的表率。許多世界知名專家紛紛表示,中國企業有望成為世界能源產業的領軍力量,進而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和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網(2023年7月20日、8月3日、8月11日)
(1)如何理解“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6分)
(2)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角度,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4分)
36.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19年1月,陳獨秀在回應當時社會上對《新青年》的攻擊時寫道: “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闊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2《復興文庫》第1編第7卷第3冊
材料2 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中指出:
“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 這就是說,我們不但 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 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 “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
材料3 2023年6月2日,習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乘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 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結合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歷史,分析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文化發展方向的探索及其意義。(6分)
(2)為什么說“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4分)
37.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23年5月1日,習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習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新時代中國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他們的殷切期望。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5月10日)
材料2 河南省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歷史上屬于嚴重干旱地區,史料記載,林縣山多水少,土薄石厚,鑿井無泉,致遠汲深,居民懸釜待炊,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婦女抱甕,人言疲極,林縣人民祖祖輩輩想水、盼水,始終懷有一個水的夢想,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林縣的缺水問題,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啟動,林縣人民 歷經十年,修建出被譽為“人造天河”的紅旗渠,在太行山崇山峻嶺中創造了奇跡。被稱為紅旗渠咽候工程的青年洞,由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將紅旗渠最艱難的部分延伸了616米。青年突擊隊員以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的忘我投入,把紅旗渠精神書寫在萬仞壁立的太行山上。2022年11月, 習總書記考察紅旗渠時指出,“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11月13日)
材料3 隨著時代的變化,“吃苦”的內在要求和外在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今天,我們已經實現全面小康,“苦”已經不是缺衣少食的物質之苦,更多體現在為解決“卡脖子”技術的攻堅克難,在搶險救災前線的沖鋒陷陣,在鄉村振興主戰場的摸爬滾打,在保衛祖國邊疆的無畏無懼……習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建功重大工程,青年建設者不畏艱險、矢志創新,“青年突擊隊”“青年攻堅組”的旗幟高高飄揚;面對重大疫情,32萬余支青年突擊隊、550余萬名青年拼搏在醫療教護、交通物流、項目建設等抗疫一線;奮戰脫貧攻堅,千千萬萬青年扶貧干部深入農村,在崗位上嘔心瀝血,與鄉親們同甘共苦……新時代中國青年用實際行動,彰顯出肯吃苦、戰勝苦的銳氣與擔當!青春因磨礪而精彩。越是美好的夢想,越需要發揚“自找苦吃”的精神,在最能吃苦的年紀不忘“自找苦吃”,新時代青年定能在“自找苦吃”的過程中收獲成功。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7月6日、7月14日)
(1)從實現理想的角度,說明“越是美好的夢想,越需要發揚“自找苦吃”的精神”。(6分)
(2)從創造有意義人生的角度,分析新時代青年如何在“自找苦吃”中“收獲成功”。(4分)
38. 結合材料回容問題:
推動其建“一帶一路,既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也有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一批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小而美”項目,成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拉近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心與心的距離,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有了水,我們的生活更好了”
天剛蒙蒙亮,安哥拉庫內內省東本杜拉鎮村民佩德羅就趕著自家的15頭牛和40只羊,向離家200米外的飲水點走去。庫內內省位于安哥拉南部,全年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民眾曾飽受干旱之苦。2022年4月,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庫內內省抗旱項目一期工程竣工,解決了項目沿線25萬人、40萬頭牛羊的飲水問題。“有了水,我們的生活更好了,明年我準備再多養20頭牛!”說起來來的生活,佩德羅心中充滿場望。安哥拉時任副總統博爾尼托在考察項目時談到,“抗早項目建成以來,民眾的生活幸福多了.”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卜社拉。沙希德在參觀該項目時表示,希望把這一合作模式向世界其他缺水國家和地區推廣。
佩列沙茨大橋,“我們心中最美的大橋!”
佩列沙茨大橋于2022年7月26日正式通車,是一座長2440米,寬22.5米的公路斜拉橋。大橋橫跨小斯通灣,把隔海相望的克羅地亞領土連接起來。此前,克羅地亞南北往來車輛需要繞行鄰國波黑,經過兩次邊境檢查才能抵達。大橋建成通車極大便利了當地民眾出行,也為旅游、物流等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居民工作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小斯通灣南岸佩列沙茨半島的伍斯特里亞酒店前臺經理福爾吉娜忙得不亦樂乎。她說,此前因為交通不便,酒店月均入住率不足50%,“大橋建成通車后,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旺季幾平天天客滿。” 克羅地亞總理表示,“大橋通車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克方愿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進一步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
中國北斗,守護薩雷茲湖一方安瀾!
位于塔吉克斯坦東部的薩雷茲湖,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堰塞湖。因力所在地區地震頻繁,一旦發生地震,薩雷茲湖大壩有崩潰決堤的風險,可能殃及塔吉克斯坦及周邊國家幾百萬人口并破壞中亞地區生態環境。2021年10月8日,從美麗的薩雷茲湖傳出了中國北斗的監測信號,中國與塔吉克斯坦聯合建成的薩雷茲湖大壩北斗變形監測系統投入運行,運用北斗高精度服務對大壩開展變形實時監測,為保障大壩安全和下游地區人民生活安寧作出了巨大貢獻,2022年4月,升級建設工作啟動,通過升級,不僅保障該系統長期無人值守的穩定運行,同時為開展基于北斗遙感技術的薩雷茲湖生態環境監測提供數據支撐。這項成果是中塔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的樣板,是北斗系統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成功案例。為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建設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北斗智慧.
“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一批批標志性項目開花結果,托舉起發展繁榮的夢想;一項項民生工程落地生根,搭建起溝通心靈的橋梁;一座座合作豐碑悄然樹立,凝聚起同心同行的力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和廣泛認同。聯合國助理秘書長納維德•哈尼夫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10年來,各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果,都值得與其他國家分享,讓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摘編自 《人民日報》(2023年7月24日、10月13日、10月30日)
(1)共建“一帶一路”,為什么既能實現路和橋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也能架起世界各國人民“心聯通”的橋梁?(6分)
(2) “讓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有何啟示?(4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