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踐行“四個服務”,圍繞發揮高校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突出作用,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調動高校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機制創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成立學校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圍繞專利開放許可、高價值專利轉化、專利評估、人員培訓等完善實施方案,將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工作統籌部署、系統推進,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機制。成立實體化運行的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優化工作流程,暢通轉化渠道,營造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良好政策環境。
強化隊伍建設,打造堅實人才支撐。注重發揮科技和人才雙重優勢,著力打造“專職+兼職+掛職”的多角色、復合型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隊伍,培養深入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中堅力量。依托學校“力行計劃”、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等,選派200余名優秀科研人員深入企業一線了解行業發展形勢和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發揮職稱評聘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設置“產業型”專任教師崗位,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量標準;出臺《技術經理人管理辦法》,加強專業人才遴選招募,促進學校技術經理人隊伍發展。“打造多角色、復合型的技術轉移隊伍,培養深入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中堅力量”獲江蘇省技術轉移工作創新獎。
強化平臺建設,構建協同轉化網絡。加大校地校企共建研發平臺的建設和支持力度,加強科技金融創新與服務供給,破解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專門的小試、中試和產業化基地,實現“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產業化”全過程無縫銜接,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推動科創資源上下貫通、精準匹配,更好服務產業建圈強鏈。與徐州市共建安全產業園區和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安全與應急管理技術創新中心”,催生以安全與應急管理創新技術為引領、經濟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模式;共建江蘇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大氣監測遙感、人工智能、人工中耳3D打印技術等多個領域項目入園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成立“中國礦大-徐工礦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采用“企業出題,能者破之”的揭榜掛帥組織模式,聚焦破解企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以項目化運作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整合協同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矩陣,牽頭組建淮海經濟區高校技術轉移聯盟;聯合50多家高校、企業成立知識產權發展保護共同體,積極打造徐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平臺。學校多次榮獲“江蘇省技術轉移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等稱號。
強化質量導向,提升成果轉化質效。堅持以高價值專利培育和轉化為主線,以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的政策導向,實施申請前評估和分級分類管理,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和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知識產權工作從側重管理向強化運營轉變。依托學校“高端礦山機電裝備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低品質煤炭資源精深提質”等江蘇省高價值專利中心,在煤炭資源智能化開發、低碳化清潔利用等領域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形成一批高價值的專利池、專利群。積極響應“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以基本許可費加提成的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推動56項專利開放許可,增強承擔企業重大科技項目能力,與企業共同攻關行業共性關鍵問題,努力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