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從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獲悉,2024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847生態學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已發布,內容如下:
說明:我校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不提供歷年試題,不出售考試科目參考書,也不辦理代購業務。部分自命題考試科目提供考試大綱。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847-生態學”考試大綱
本《生態學》考試大綱適用于陜西師范大學生態學學科各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生態學是大學生態學和生物學專業本科學生的基礎課程之一,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經典生態學中的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以及景觀生態學和應用生態學。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考試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要求考生能夠綜合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有關實際問題。
二、考試方法和考試時間
生態學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三、考試內容
個體生態學
環境與生態因子的概念;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光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水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大氣組成及其生態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火和風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
種群動態與調節
種群、構件生物與構件種群的概念;
種群動態及其決定因子;
種群密度;
種群統計學;
種群的增長模型;
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
生態入侵;
種群調節理論;
10. 集合種群概念與動態。
生物種及其變異與進化
物種的概念;
基因、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變異、自然選擇和遺傳漂變;
遺傳瓶頸與建立者效應;
表型的自然選擇模型;
物種形成及其過程;
物種的形成方式。
生活史對策
能量分配與權衡;
體型效應;
生殖對策。
種內與種間關系
密度效應;
性別生態學;
領域和社會等級;
他感作用;
集群生活;
種間競爭;
捕食作用;
寄生與共生。
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結構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和性質;
群落的種類組成及其性質分析;
群落種類組成的數量特征;
種間關聯分析;
群落的結構;
影響群落組成和結構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動態
生物群落的內部動態;
生物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類型;
群落演替系列;
控制演替的幾種主要因素;
演替方向;
演替過程的理論模型;
演替頂極學說。
群落的分類與排序
群落分類與排序的概念;
植物群落分類的單位;
中國植物群落分類的原則、單位和系統;
植物群落的命名原則;
群落排序的方法及其特點。
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
食物鏈和食物網;
營養級與生態金字塔;
生態效率;
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和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
生態系統中的次級生產;
生態系統中的分解;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與分析;
分解者和消費者在能流中的相對作用。
(十一)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
物質循環的一般特點;
物質循環的模式與類型;
水循環;
氣體型循環;
沉積型循環;
有毒有害物質循環。
(十二)地球上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陸地生態系統分布的基本規律;
淡水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分布;
海洋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分布;
世界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十三)景觀生態學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結構
景觀功能
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
(十四)應用生態學
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
人口與資源問題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生態系統服務
生態系統管理
四、掌握重點
光照、溫度、水分對生物的生態作用以及生物的生態適應類型
生物種群的基本特征
種群增長的4種理論模型
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研究方法
種群數量變動的調節機制
自然選擇、中性選擇和遺傳漂變的區別
生活史進化的基本原理
植物種內密度效應的兩個特殊規律
大多數生物種群性比進化傾向于1:1的解釋
性選擇與雌雄二型現象
(十一)動物領域性的特點
(十二)集群生活的利弊
(十三)種間競爭的Lotka-Volterra模型
(十四)生態位理論
(十五)Lotka-Volterra捕食者—獵物模型
(十六)協同進化
(十七)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十八)物種多樣性的空間變化規律及其相關學說
(十九)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
(二十)群落結構形成的平衡說和非平衡說
(二十一)控制群落演替的因素
(二十二)演替過程理論模型的異同
(二十三)演替頂極學說的異同
(二十四)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
(二十五)中國植物群落分類的原則、單位和系統
(二十六)群落分類與排序的區別和聯系
(二十七)生態系統能量傳遞的生態效率和能量參數
(二十八)初級生產量的限制因素
(二十九)次級生產過程的一般模式
(三十)影響生態系統分解過程的因素
(三十一)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一般模式
(三十二)水循環、碳循環和磷循環的一般過程與特征
(三十三)全球變化與物質循環
(三十四)三向地帶性學說
(三十五)世界陸地主要生態系統的分布區域、氣候特點和植被特征
(三十六)景觀結構與功能
(三十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系統服務
五、主要參考書目
[1] 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李慶芬,《基礎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第4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
編制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編制日期:2017年9月15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