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語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辦學特色優勢,在語種建設、科學研究、推廣普及、對外交流、創新發展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著力推動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以語種建設和科研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圍繞國家對外開放需要布局,大力推動非通用語種多形式多層次建設,開設101種外國語,基本實現與中國建交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認真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目標任務,成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全校語言文字工作。以入選全國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為契機,與國家語委共建“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設立語言文字國際標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承擔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書面語言轉寫分技術委員會工作任務,推動形成以點帶面、全面協同的語言文字工作機制。聚焦培養語言文字專業人才,開設《語言政策導論》《語言政策研究方法》等課程,加強語言政策方向研究生培養。研究發布國家語言能力指數,構建管理能力、發展能力、傳播能力3個一級指標及10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助力形成國家語言能力綜合評價指數體系。推動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參與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十四五”規劃制訂工作,參與起草和研制《CY/T265—2023漢語辭書出版規則》新聞出版行業標準等。創辦《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世界語言戰略咨詢》等刊物,加強語言文字專業期刊建設。推進101種外語教材辭書方陣建設,打造國際多語種教材、多語種期刊、多語種語料庫等平臺方陣。依托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圍繞非通用語建設、國際中文教育、語言文字國際標準建設等,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積極發揮智庫作用。
以社會服務提升語言文字推普質量。依托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面向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等地教師開展推普培訓,辦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童語同音”計劃師資培訓等活動,2020年以來累計培訓民族地區和鄉村地區教師1300余名。組織青年師生開展推普志愿服務,先后獲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北京市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優秀團隊、教育部“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團隊等。創新豐富語言文字活動,舉辦“推廣普通話,奮進新征程”等黨建學習活動,開展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詩詞品讀會。搭建豐富交流平臺,開展“規范在我身邊”錯字搜集、專家講座、詩詞朗誦、主題征文、讀詞挑戰、趣味闖關、親子共學營等公益活動,線上線下輻射師生及社會大眾5萬余人次,制作發放語言文字規范學習資料6萬余份。
以國際傳播深化語言文字交流合作。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多語種版本出版工作,翻譯宣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推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拓展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選譯范圍、研究深度與傳播力度,累計完成整理、釋義、翻譯術語1100條,出版核心成果《中華思想文化術語》11輯,海外授權40個語種圖書出版,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動多邊語言文字交流合作,建好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中國高校外語慕課聯盟、中國和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國際志愿者聯盟,承辦首屆中外語言交流合作論壇,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等共同發布《國際語言交流合作聯合倡議》,促進全球語言教育、研究、服務和保護,打造中外語言交流品牌。承辦23所海外孔子學院,強化國際中文教師隊伍建設,為各國青年打造優質中文課程,承擔漢語橋系列活動,開展“文化你我談”“國際中文日”“新漢學計劃”等品牌活動和重點項目,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積極打造全球課堂,開展“全球文明與青年責任”海外實習實踐項目,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
以數字技術賦能語言文字創新發展。以“解決語言服務的供需匹配”為目標,建設全球語言服務平臺,推動語言教育、服務、研究和保護的全球協作,著力構建國家、企業、高校、社會協作共建的語言服務生態。成立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入選教育部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培育)、語言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聚焦人工智能語言教學、多語種語料庫、自然語言處理等方向深化研究,推動外語教學研究向“多語言、多模態、多媒體、多環境”發展。作為共建單位深度參與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建設,依托北外校史館及世界語言博物館的內容積累,策劃實施“語言與教育”專題展,利用VR等技術實現“云看展”,多模態展現世界語言教育歷程和中國語言教育成就。實施“基于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的‘行走課堂’建設”特色項目,多方面傳播中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共享在線資源,開發600余項普通話數字學習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對資源進行存儲、展示和管理,并面向國內高校開放共享,努力為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