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錨定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堅持學科建設龍頭地位,不斷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優勢特色、強化內涵建設、促進交叉融合,推動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一流學科,打造高峰提升質量。成立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規劃一流學科建設,實施“一流農科建設計劃”,先后出臺《南京農業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南京農業大學“雙一流”建設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開創生物、植物病蟲害、園藝、畜牧獸醫、農業經濟等我國現代大學第一批農業系科,打造一流農科集群。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學科優勢特色,組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引育大團隊,堅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強化農科的優勢地位,發揮一流農科的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優勢農科重大任務承載力和驅動發展牽引力。依托作物學一流建設學科,在新種源、新基因、重要種源在育種中的高效利用、農情信息立體化感知、農作系統數字化設計、農田管理精確化作業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依托農業資源與環境一流建設學科,在土壤生物障礙消減與農田產能提升、土壤污染物阻控消減與人體健康、土壤固碳減排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學校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兩個學科領域位列ESI全球前萬分之一。“十三五”以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3項。
聚焦特色學科,優化布局深挖潛量。推動農業和生命科學特色發展,以“生物+農業+X”為理念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推動傳統涉農學科“提檔升級”、未來新興學科“超前謀劃”,以學科供給側改革提升人才培養層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凝練科研領域方向,持續釋放學科作為辦學基礎單元的活力。面向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需要的工程技術領域,升級改造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傳統工科,加快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營養健康、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碳減排等學科方向,推動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現代生物學技術在農業工程領域的轉移轉化和交叉應用。積極申報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風景園林等工程類專業學位博士點,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建設,適時申報博士一級學科點,形成一流學科示范引領、交叉學科前沿探索、專業學位資源互補的學科專業新格局,不斷增強學科培養國家緊缺急需人才的能力。
聚焦前沿學科,交叉融合培育增量。成立實體化運行的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加強“長遠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系統設計推進”的有組織學科建設。構建“學科+、團隊+、項目+,學院+”交叉模式,將跨學科的人才團隊、研究項目、新型學院有機融合,促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學科深度融合。優化完善體制機制,通過單獨劃分研究生招生指標、單獨設計培養方案、團隊導師制、教師工作量和學術成果雙認定、學院和交叉中心雙重管理等方式,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構建虛實結合的多中心交叉研究網絡,著力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重點建設作物表型組學、生物信息學、合成生物學、農業健康等多個前沿交叉的研究中心和團隊,聚焦產業需求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產出以20余項國家科技獎為代表的重要成果,不斷提升學科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
聚焦基礎學科,提升創新支撐力量。按照“上水平、強特色、促融合”的要求,強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金善寶書院”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平臺,建立“3+1+X”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強化基礎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課程和教學一體化建設,提升人才培養標準。實施基礎學科支持計劃,設立基礎學科研究生專項獎學金、助學金,推動校長獎學金、研究生創新項目等適當向基礎學科傾斜,暢通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均衡發展渠道。落實“項目+課程”基礎學科團隊建設政策,設立基礎學科5—10年培育項目和基礎學科研修引導項目,鼓勵基礎學科教師為優勢學科研究生開設前沿、高階的基礎學科課程,重塑基礎學科研究方向和核心團隊,實施基礎學科專項人才引進政策,開展長周期考核評價,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不斷提升基礎學科的創新能力,逐步加強基礎學科的支撐力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