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要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高質量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語言文字工作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有機融合,積極為建設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把牢育人導向,凝聚工作強大合力。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貴州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由校領導擔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二級學院院長任委員,加強統籌協調,在政策、經費、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二是建強人才隊伍。以建設國家一流專業為契機,挖掘語言文字學科人才潛力,建立一支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為語言文字領域科研和學科建設提供強大人才基礎,F有專任教師36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3人,學科帶頭人10人。三是拓展宣傳陣地。用好學校融媒體矩陣,依托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號等融媒體平臺,創新宣傳方式,深化漢語言文字宣傳和推廣。在“村超”舉辦地開展由23名專家教授及百余名研究生志愿者組成的語言服務項目,利用多語種優勢開展涉外解說詞、路牌、視頻等資源的翻譯、國際傳播和海外宣傳,拓展漢語言宣傳陣地。
強化學科建設,提升教學科研質量。一是加強課程建設。將語言文字類課程教學貫通至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環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語言文字教學構架。重點加強比較文學(入選教育部百門雙語課程)等課程建設,大力培養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化人才。二是提升教師能力。積極發揮語言文字專家專業示范和引領作用,開展教學能力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培訓,34名教師獲得國家級、省級測試員資格,進一步提升專業教師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方面的推廣和教學能力。三是凝練學術成果。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各類語言文字科研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百余篇。聚焦簡帛與佛典文獻語言研究領域,獲得《圣語藏、磧砂藏、高麗藏漢文佛經異文研究》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發揮漢語方言及實驗語音學研究領域和漢語史、對外漢語教學等領域成果優勢,為貴州省語言資源的搶救與整理、傳統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提供智力支持。
建強平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一是搭建特色學術平臺。依托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創建“孔學堂”語言文化推廣項目品牌,挖掘中國語言文字內涵,推進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傳播經典詩文、書法、篆刻、曲藝等優秀語言文化,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科研活動,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二是強化數字資源利用。依托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民族學、哲學等優勢學科資源,與省博物館合作開展“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數智化激發新動能助力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活動,大力推進語言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三是加強實踐應用。舉辦推普周文科講壇等各種語言文字學術交流活動,依托大學詩教示范基地,與孔學堂開展詩詞大賽、書法比賽、原創作品大賽、暑期社會實踐等相關活動,培養學生標準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一是深化推普工作。積極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通過“博士村長”“三下鄉”“返家鄉”等強化語言文字推廣工作。依托貴州民族村落、文化遺產、紅色旅游等特色資源,成立旅游產業化專項組,聚焦旅游康養、文化創意等產業,在產品創新設計、包裝廣告宣傳、民族鄉村景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提高文化內涵,助力鄉村振興。二是加強對口幫扶。在對口幫扶縣的中小學教師中深入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宣傳教育培訓;推動縣鄉公務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公文語體等使用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能力提升,促進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和優化提高。三是開設測試考點。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貴州大學普通話測試點,服務社會需求,承擔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面向全省范圍開展普通話測試,年測試200余次,測試人員20000余人。
促進國際交流,彰顯語言文化自信。一是舉辦國際活動。連續16年主辦、承辦、協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東盟國家大學校長論壇、“面向社會發展和國際理解的語言文化”中國—東盟語言文化論壇,激發語言文化交流合作新活力。連續6年舉辦國外中文教師來華研修項目,吸引眾多海外中文教師來華攻讀中文國際教育相關課程和學位,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是堅持“請進來”。組織來自38個國家的118名留學生參加“貴州村超”,為來自40余個國家的280余名留學生開設國際漢語必修課程、開展“國際中文日”“舞·錦繡東方”“誦·古今風流”“響·悠悠樂章”等活動,讓國際留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體育傳統獨特魅力,增強語言文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深化語言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三是堅持“走出去”。獲批漢語言中文合作項目1項,建成孔子學院1個、在建1個,在海外開設各類漢語教學、中國文化等課程,積極開展中國文化相關活動,進一步提升漢語言文化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