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1999年依托學校電教中心、計算中心、網絡中心等部門成立教育技術系。2000年開設“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授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創立傳媒技術學院,同時開設“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授工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批“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授理學碩士學位。2008年學院更名為傳媒與藝術學院。2010年“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和“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從傳媒與藝術學院分離,成立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2014年“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轉入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2011年獲批“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21年“教育學”獲批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目前設置“高等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工程教育”三個學科方向。學院設有教育技術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授理學學士學位)和數字媒體技術(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授工學學士學位)2個本科專業。
教育技術學專業始辦于2000年,始終堅持將學校的信息學科優勢向教育學科延伸的辦學理念,努力形成信息學科與教育學科交叉融合的辦學特色。已連續八年(2016-2023)在武書連全國大學專業等級排行榜中位列A等級(即全國排名前10%)。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始辦于2005年,是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藝術學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已連續八年(2016-2023)在全國大學專業等級排行榜中名列A等級(即全國排名前10%)。 2024年ABC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及評級位列全國第八,江蘇榜首。
學院共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18人,中級職稱教師20人,研究生導師22人,博士率達89%。其中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4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1人、江蘇省“雙創博士”1人。
學院擁有多個省級、校級的科研與教學平臺,有效支撐師生開展科學研究、項目開發和實驗實踐教學活動,包括: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江蘇省“數字媒體技術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教育人工智能”新文科實踐基地、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育信息大數據分析應用研究所等。
學院現有本科生422名,研究生88名,畢業生深造率達到40%。學院累計培養2600余名學生,畢業生大多數入職國有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多名畢業生響應祖國鄉村振興、西部計劃號召奔赴基層單位必光發熱、建功立業。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以及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等賽事中屢獲佳績,其中國家級獎項60余項,省級獎項100余項。2024年,學院研究生黨支部獲評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培育創建單位。
“十四五”期間,學院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等90余項。獲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18項。發表學術論文被SCI、SSCI、CSSCI、EI等權威檢索工具收錄論文達180余篇。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重點教材3部。
近年來學院與境外知名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如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華盛頓圣路易斯大學等,60%教師具有在國外/境外訪學經歷。近3年學院有40多位本科生獲得省級、校級等不同級別的海外訪學經費資助。
(一) 040100教育學
1、教育學原理方向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與現代教育基本問題,比如教育與人的關系、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行政與管理、教育公平、德育、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等問題。
2、高等教育學方向以信息時代高等教育運行形態和發展基本規律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信息時代高等教育活動的特點和內在結構、高等教育與人的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關系、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等,探求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和優化的實踐途徑。
3、工程教育方向以工程教育理念與實踐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科人才培養模式、信息技術與工科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創新、多方協同的工程教育實踐體系、工程教育認證與質量評價、STEM教育、工程教育倫理等,為培養具有大工程觀、批判性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工匠精神、家國情懷的新型工科人才提供支撐。
(二)078401教育技術學
教育技術學方向圍繞我國教育信息化實踐發展的需要,積極實現教育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學習科學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結合,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原理、途徑與方法,彰顯“信息科學視角”的教育學研究特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