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力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聯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攻讀專業學位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培養潛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專業上擇優選拔,確保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其考查目標在于:
1.具有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具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論證等邏輯思維能力。
3.具有較強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
其中邏輯推理部分共計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綜合能力考試中的邏輯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對各種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綜合,以及相應的判斷、推理、論證等邏輯思維能力,不考查邏輯學的專業知識。試題題材涉及自然、社會和人文等各個領域,但不考查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
試題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概念
1.概念的種類
2.概念之間的關系
3.定義
4.劃分
(二)判斷
1.判斷的種類
2.判斷之間的關系
(三)推理
1.演繹推理
2.歸納推理
3.類比推理
4.綜合推理
(四)論證
1.論證方式分析
2.論證評價
(1)加強
(2)削弱
(3)解釋
(4)其他
3.謬誤識別
(1)混淆概念
(2)轉移論題
(3)自相矛盾
(4)模棱兩可
(5)不當類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謬誤
二、內容解析
1、“考查: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真假是非、總結概括、理解含義、說服論證、發現漏洞、客觀評論、抽象分析。
2、“不考查:邏輯學的專業知識”
邏輯學的專業知識,即邏輯的本質類、證明類等用于考查邏輯類專業學生的試題。管綜邏輯考查的是邏輯學簡單的、基本的知識。
3、“不考查: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
邏輯試題涉及到的各個領域,僅僅是材料的多樣性,本質上是從各個領域中發現所含的簡單邏輯,即便是對其他專業一無所知也無需擔心,不考查其它,只考查邏輯。
管理類聯考邏輯部分,注重的是邏輯思維的考查。因此在日常學習和做題中不可過度帶入背景知識,隨意聯想。需要我們運用嚴謹的邏輯思維解題。也就是說雖然不涉及邏輯專業知識,但是一些基本的邏輯分析方法和推理規則還是需要了解,這樣才能提升邏輯思維,提高做題正確率。
三、考點解析
邏輯考試主要內容圍繞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展開:
1、概念部分主要考查:概念的種類、概念之間的關系、定義、劃分。
“概念”的考查內容相對基礎,是步入邏輯學習的第一步。需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不同種類,如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如交叉關系、概念的定義與劃分,其中概念的關系、下定義相對而言更重要,整體試題考查量不大,也因此很多同學容易忽略這部分知識。但是對概念的理解與各類邏輯題息息相關,如偷換概念的謬誤,就是邏輯題目中常考的干擾選項。
2、判斷部分主要考查:判斷的種類、判斷之間的關系。
“判斷”的考查內容相對重要,主要考查直言、假言、選言、聯言等判斷類型,這部分內容也屬于基礎,在近幾年考題中很少單獨針對“判斷”本身出題考查,偶爾會以真假推理的形式考查判斷之間的關系及真假情況,一般是1題左右的題量。
3、推理部分主要考查: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選言推理、聯言推理等規則。
“推理”的考查內容是整個邏輯的核心,推理主要是基于不同“判斷”的推理規則而進行,需先明確“判斷”的類型,再學習其推理規則,通過判斷的性質進一步深化了解規則。這部分也是考試中占比相對比較高的翻譯推理題型、分析推理題型會用到的知識點,這類題目在考試中會出10道題以上。
4、論證部分主要考查:論證方式分析、論證評價(加強、削弱、解釋、其他)、謬誤識別(混淆概念、轉移論題、自相矛盾、模棱兩可、不當類比、以偏概全、其他謬誤)
“論證”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對于題干論證是否能抓住重點,論證過程是否可以清晰梳理,對文字的理解是否準確。
論證推理的核心在于對論證的評價能力,需要對于論證的結構,核心論證對象和論證關系準確理解,考的最多的題目就是加強支持和削弱質疑題目,這兩類題目在考試中通常考查8~12題;除此之外,還會以原因解釋、論證評價、相似比較、理解推斷等題型來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這幾類小題型在歷年試題中考查總量通常在3題左右。
……
更多詳見大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