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888《遙感技術及其應用》(考試范圍)
著重考察學生對遙感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對遙感信息處理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對遙感地學應用問題的基本分析能力。內容涉及:
一、 遙感物理基礎。包括:遙感定義、類型、系統構成、特點;電磁輻射及其度量、物質的輻射特性、輻射在介質中的傳播特性、輻射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效應、遙感有關的輻射基本定律;太陽和地球的輻射特點、大氣介質對輻射傳輸的主要影響、地表輻射的幾何特性、地物波譜等。
二、 遙感數據獲取技術。包括:遙感器概念、主要遙感器類型及其簡要原理、主要成像方式、輻射定標;遙感衛星的種類、重要遙感衛星及其遙感器的基本參數;攝影測量的基本概念、主動微波遙感概念及其特點、高光譜遙感概念及其特點。
三、 遙感信息處理與分析技術。包括:遙感數據的分辨率、遙感數據的計算機顯示方式、遙感圖像的直方圖及統計參數、遙感數據變換(彩色變換、傅里葉變換、K-L變換、K-T變換)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幾何校正、輻射校正、圖像灰度變換增強、卷積增強、圖像代數運算、遙感數據融合、遙感指數技術、目視解譯標志、圖像特征量化、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概念、K-均值分類方法、最大似然法分類方法、定量遙感(遙感反演)的概念等。
四、 遙感技術地學應用。包括遙感地學應用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遙感、植被遙感、水體遙感、地質遙感中的最基本內容,能夠舉例說明
662自然地理學考試范圍
1、 自然地理學的性質及研究對象、意義等;
2、 地球系統:地球形狀和大小、地球運動、地球表層系統、地球的圈層等;
3、 地球演化:地球形成與演化、地質構造等;
4、 巖石圈系統:地殼的物質組成、地殼運動及構造形跡、火山與地震、地殼演變、板塊構造等;
5、 大氣圈系統:能量基礎、大氣運動、大氣降水、天氣系統、氣候形成及分異規律等;
6、 水圈系統:水的分布、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水分運動和輸送、海洋水環境、陸地地表水等;
7、 土壤圈系統:土壤圈的物質組成和特性、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土壤的類型與分布等;
8、 生物圈系統:生物圈與生物多樣性、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平衡、生態修復等;
9、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等;
10、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地域分異、綜合自然區劃等;
11、 圈層間的相互作用
684經濟地理學 896經濟地理與區域規劃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特性,經濟活動系統與地理環境系統相結合的基本原理,經濟活動區位選擇原理與方法,區域經濟活動體系地理空間組織原理與方法,基于測度與評價的區域經濟發展決策(工業,農業,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布局和環境保護)。
890《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考試范圍
1)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功能、由來與發展及應用領域。
2)空間數據結構,空間實體及其描述,矢量、柵格數據結構及矢柵一體化數據結構和三維數據結構。
3)空間數據庫,空間數據庫的基本概念、空間數據庫模型,扼要介紹空間數據庫設計、建立與維護的基本技術。
4)空間數據的采集與質量控制,空間數據的地理基礎,空間數據的采集方法、標準和質量控制。
5)空間數據處理,坐標變換、圖形編輯、拓撲關系的建立、圖幅接邊、數據壓縮和插值、數據格式轉換等內容。
6)空間查詢和空間分析,空間查詢、地形分析、疊置分析、緩沖區分析及網絡分析等基本基礎空間分析以及統計分析和空間分析模型。
7)空間信息可視化,符號、符號化、色彩、注記、電子地圖(集)、動態地圖及虛擬現實介紹。
8)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目前重要的幾個GIS發展方向和應用熱點,包括3S集成,GIS與遙感的結合,與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的結合、WEBGIS的原理和應用特點以及GIS在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應用等。
9) 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評價,重點講述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開發過程,和GIS系統的評價方法和指標。
602《高等數學》(理學)考試范圍
一、函數與極限
二、導數與微分
三、微分中值定理與導數應用
四、不定積分與定積分
五、定積分的應用
六、微分方程
七、多元函數微分及應用
八、級數
891《環境科學概論》考試內容范圍
一、環境的基本概念 (環境的定義 、環境的組成與分類 、環境要素與環境質量 、環境的功能與特性 )
二、環境問題的基本概念(環境問題的定義、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 、全球環境問題 )
三、環境科學的基本概念(環境科學的定義 、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環境科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環境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 、環境科學的研究方法、環境科學的發展)
四、自然環境 (地球環境、生態系統、自然資源)
五、社會環境 (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人口與環境、城市環境、經濟與環境、社會與環境、貿易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六、環境污染與防治 (環境污染、污染治理與控制、污染預防)
七、環境價值與經濟 (環境價值理論、環境價值評估方法、環境價值評估應用、環境經濟手段、循環經濟 )
八、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概述、環境規劃管理、環境政策管理、中國環境管理制度、環境法制管理、生產過程的環境管理、環境保護的國際行動 )
九、環境理念與倫理觀 (人類的環境觀、環境倫理觀、環境倫理基本原則及道德規范、環境倫理觀的實踐 )
十、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受損及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生態系統健康及評價、生態產業與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及其建設、可持續發展 )
892《生命科學》入學考試范圍:
什么是生命和生命科學。生命的化學基礎和細胞。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的獲得與轉換。維持生命延續的繁殖和遺傳。生命的形態與發育。生命系統內的通訊與防衛。生命的多樣性。生命與環境。生物進化。
893《地圖學》考試范圍
地圖的概念、性質、特征及其分類;地圖學的結構體系、發展歷史、應用領域及其在地里信息服務技術背景下前沿新技術方法;地圖設計編制的基本方法、技術流程、質量評價;普通地圖編制的數據處理、符號設計與技術流程;專題地圖表達的技術方法及其編制過程;地圖投影的概念、分類、特征分析及常用幾種地圖投影方法;地圖綜合的概念、特征、方法、應用;地圖符號設計的內容、方法及應用;地圖整飾的概念、表現形式與地圖藝術設計;電子地圖的概念、類型、功能及其與常規地圖的差別比較;地圖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應用;地圖制圖新技術發展現狀、趨勢。
894《環境工程學》考試范圍
環境工程學課程包括三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
一、總體范圍
⑴ 了解污染水體的自凈規律、自然水體的自凈容量、污水的控制方式和治理途徑;
⑵ 掌握各種廢水處理方法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和工藝流程;
⑶ 掌握各種廢水處理設備和構筑物的構造、工作原理、工藝計算和設計方法;
⑷ 掌握各種廢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要點、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⑸ 了解各種廢水處理工藝的技術發展過程、優缺點、技術發展趨勢
二、具體范圍
⑴ 背景知識:
各種污水的水質特征和各種水質指標的內涵、污染水體的自凈規律和自然水體的自凈容量;概述污水的控制方式和治理途徑及方法。
⑵ 物理處理方法:
格柵和篩網等預處理設施;沉淀理論,沉砂池、沉淀池的構造、工作原理、工藝計算和設計方法;隔油池和乳化油破乳的方法;氣浮的基本原理和氣浮系統的組成和設計。
⑶ 廢水的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化反應動力學基礎
廢水的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米歇里斯—門坦(Michaelis--Menten)方程式;莫諾特(Monod)方程式。
⑷ 穩定塘和污水的土地處理
好氧塘、兼性塘、厭氧塘、曝氣塘和深度處理塘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構造以及穩定塘的特點和系統的工藝流程;概述土地處理系統,介紹土地處理的凈化機理、各種土地工藝——慢速滲濾系統、快速滲濾系統、地表漫流系統、濕地處理系統和地下滲濾處理系統。
⑸ 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
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的構造、機理及設計,最后對各工藝的性能作簡單比較;活性污泥的概念、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和降解有機物的過程、機理;氧氣向水體傳遞的機理、曝氣設備及其性能測試方法和曝氣池的構造;活性污泥法的設計計算以及活性污泥法系統設計和運行中的重要問題;二沉淀池的基本原理、構造和計算。
⑹ 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
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化糞池、厭氧生物濾池、厭氧接觸法、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和分段厭氧處理法等厭氧處理工藝;厭氧生物處理法的設計;厭氧和好氧技術的聯合運用。
⑺ 污水的化學和物理化學處理
混凝機理、混凝工藝流程和影響混凝效果的因素,混凝劑和助凝劑的主要性能;中和法、化學沉淀法和氧化還原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吸附法、離子交換法、萃取法的原理、藥劑、工藝和設備以及它們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滲析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和超過濾法等膜處理方法。
⑻ 城市污水的深度處理
化學除氮、生物脫氮的機理和工藝;磷的化學去除方法、生物去除法的機理和工藝;著重掌握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2/O工藝、改進的Bardenpho工藝、UCT工藝和SBR工藝;城市污水三級處理的常用工藝——活性炭吸附、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活性污泥工藝、化學氧化法。
⑼ 污泥的處理和處置
污泥的來源和性質以及污泥量的計算,污泥的處置方法,前處理方法,污泥的濃縮機理、影響因素、構筑物及其設計計算,污泥脫水性能指標和調理方法,污泥干化及干化床,污泥的機械脫水及其設備,污泥的干燥與焚化及管道輸送。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部分:
一、總體范圍
(1) 掌握大氣污染的一些基本概念,大氣污染發生的規律和途徑。
(2) 掌握大氣污染物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3) 掌握各種除塵技術的基本原理、性能及其影響因素;了解各種除塵器的結構型式、選型;
(4) 了解大氣的變化規律及氣象要素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掌握大氣污染物濃度的計算方法及煙氣抬升高度計算方法,初步掌握廠址選擇及區域規劃的有關基礎知識。
(5) 掌握氣態污染物治理的原理及工藝流程,性能及其影響因素,了解其設備的選型設計。
(6) 掌握各種除塵系統、氣態污染物治理系統運行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二、具體范圍
1 概述
1.1 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大氣污染的類型、大氣污染源
1.2 大氣污染的危害
1.3 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措施
2 燃燒與大氣污染
2.1 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理論空氣量、煙氣體積及污染物排放量計算
2.2燃燒過程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控制
2.3 燃燒過程中硫氧化物、顆粒污染物的生成原理和一般控制方法
2.4 燃燒過程中有機污染物、CO、重金屬等污染的形成過程和控制方法
3 大氣污染氣象學
3.1 大氣層結構及氣象要素
3.2 大氣的熱力過程、氣溫的垂直變化
3.3 逆溫
3.4 風、地方性風場
4 大氣擴散濃度估算
4.1 點源擴散的高斯模式
4.2 煙流抬升的影響因素及抬升高度的計算
4.3 污染物濃度的估算
3.4 非點源污染物濃度估算模式
4.5 特殊情況下的擴散模式
4.6 煙囪高度的設計
4.7 廠址選擇
5 除塵技術基礎
5.1粉塵的粒徑與粒徑分布
粒徑定義;沉降粒徑;粒徑分布;粒徑分布的表示方法
5.2 粉塵的物理性質
粉塵的真密度和堆積密度;粉塵的潤濕性;粉塵比電阻和導電機制
5.3凈化裝置的性能
凈化裝置性能評價指標;總除塵效率;分級除塵效率
5.4 顆粒捕集理論基礎
流體阻力;重力沉降;離心沉降;靜電沉降;慣性沉降;擴散沉降
6 除塵裝置
6.1 電除塵器
電除塵器的工作原理;電暈放電;伏安特性;粒子荷電;荷電粒子的運動和捕集;被捕集粒子的清除;德意西效率公式;反電暈和克服反電暈的措施;電暈閉塞和防止電暈閉塞的方法;影響電除塵器性能的因素分析;電除塵器的選擇及設計;新型電除塵器技術發展
6.2濕式除塵器
濕式除塵器除塵機理;文丘里水膜除塵器;洗滌塔;濕式除塵器的脫水裝置;強化濕式除塵的方法
6.3過濾式除塵器
袋式除塵器的工作原理;袋式除塵器的濾料;袋式除塵器的壓力損失;袋式除塵器的清灰;袋式除塵器的選擇、設計和應用;顆粒層除塵器
6.4除塵器的選擇和發展
除塵器的選擇原則;除塵技術的最新發展
7 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7.1 吸收劑的選擇原則
7.2 對工業吸附劑的要求、常用工業吸附劑、影響氣體吸附的因素
7.3 催化劑的組成、催化劑的性能、氣-固相催化反應過程及動力學方程
8 脫硫技術
8.1流化床燃燒脫硫
流化床燃燒技術及其發展;流化床燃燒脫硫原理;影響脫硫性能的主要參數
8.2 濕法石灰/石灰石法脫硫技術
石灰/石灰石—石膏法脫硫原理、工藝流程、系統設備及工藝參數。脫硫塔的結構形式和特點。強制氧化方式和特點。改善傳質與防止系統結垢的方法;脫硫添加劑的種類和原理。改進的石灰/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
8.3 半干法煙氣脫硫技術
半干法脫硫化學原理;噴霧干燥法工藝系統的主要設備、關鍵控制參數分析;主要影響參數;煙氣循環流化床及NID法脫硫工藝系統及其特點
8.4 氨吸收法
氨吸收法脫硫化學和動力學原理;主要影響參數;
8.5 鈉堿吸收法
鈉堿吸收法物理化學原理;鈉堿法和氨吸收法的異同;主要影響參數;亞鈉法工藝系統及其控制參數
8.6 干法脫硫技術
活性炭吸附法原理;活性炭再生方法及其副產品;低溫等離子體脫硫脫硝機理;等離子體的產生方法;窄脈沖電暈放電脫硫脫硝工藝系統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9 煙氣脫硝技術
9.1 燃燒過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機理及與溫度的關系
9.2 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的原理
9.3 選擇性催化還原法脫硝的原理、工藝流程、布置方式及優缺點
9.4 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脫硝的原理、工藝流程、特點
10 汽車尾氣污染及控制
10.1 汽車尾氣的產生種類、特點及危害
10.2 汽車尾氣污染物的催化轉化原理、工藝流程
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一、緒論
1.1 固體廢物的來源及分類
1.2 固體廢物的污染途徑及控制方法
1.3 固體廢物管理的技術政策
二、固體廢物的性質
2.1 固體廢物的收集與運輸
2.2 普通固體廢物的物理與化學特性
2.3 危險廢物特性與鑒別方法
三、預處理
3.1 固體廢物的壓實
3.2 固體廢物破碎的基礎理論
3.3 篩分和重力分選
3.4 分選回收工藝系統
四、污泥
4.1 污泥的種類
4.2 污泥中的水分形態
4.3 濃縮、調理、脫水
五、固化
5.1 固化穩定化定義與分類
5.2 水泥固化技術
5.3 固化體性能評價方法
六、熱處理
6.1 固體廢物焚燒技術
6.2 焚燒污染物的控制
6.3 熱解原理與方法
七、生物處理
7.1 好氧堆肥
7.2 厭氧發酵
八、工業固體廢物
8.1 粉煤灰性能與利用
8.2 高爐礦渣性能與利用
8.3 鋼渣性能與利用
8.4 化學石膏性能與利用
九、填埋
9.1 最終處置要求及分類
9.2 衛生土地填埋技術要求
9.3 安全土地填埋技術要求
897無機及分析化學考試范圍
第一章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要求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理論, 基本概念. 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原子軌道, 量子數的物理意義,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的電子結構的關系; 應用元素周期律理論說明元素的某些重要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掌握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結構的組成及原子中核外電子的排布方法。
第二章 化學鍵與分子結構
要求
共價鍵理論, 雜化軌道理論,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及分子軌道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內容; 化學鍵, 離子鍵, 金屬鍵,共價鍵, 分子極化, 分子間力, 氫鍵, 離子極化和晶體結構的原理和意義; 用分子結構理論說明分子的組成, 分子的構型, 分子中原子的空間排布, 解釋物質的性質與分子中化學鍵的相互關系。
第三章 酸堿反應
要求
酸堿電離理論, 酸堿溶劑理論, 酸堿質子理論, 酸堿電子理論及軟硬酸堿理論的基本內容; 緩沖溶液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理解酸堿反應的本質和基本規律。 掌握酸堿溶液, 緩沖溶液中pH的計算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 沉淀反應
要求
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度積的基本內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本質及其規律性; 能運用溶度積原理說明微溶化合物的溶解特征; 掌握沉淀溶解反應中各物料的計算原理和方法。
第五章 配位反應
要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螯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形成的原理,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配位場理論的內容, 配合反應的本質,掌握配合物離解平衡體系的有關計算方法。
第六章 氧化還原反應
要求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氧化劑和還原劑的作用原理,原電池的組成及其作用原理, 電極電位的概念,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性,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方向和程度的方法,氧化還原反應平衡體系的有關計算方法。
第七章 S區和P區元素
要求
堿金屬, 堿土金屬, 鹵素,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碳族元素和硼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組成, 結構特征; 理解堿金屬和堿土金屬氫氧化物的性質, 氫鹵酸, 鹵化物和鹵素重要含氧酸的重要性質; 掌握過氧化氫的結構, 過氧化氫的氧化還原特性, 硫的含氧酸及其鹽, 氮的含氧化合物以及磷酸及其鹽的組成和性質。
第八章 dS區, d區和f區元素
要求
ds區, d區和 f區元素的通性及其變化規律性; 生物無機化學的基本原理;理解銅族元素和鋅族元素氧化物,氫氧化物和重要鹽類的性質,掌握過渡元素的配合作用與其分子結構的關系;重點掌握鉻, 錳, 鐵及鈷的重要化合物的組成及其性質。
第九章 定量分析化學概論
要求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分類和定量分析的過程;定量分析中誤差產生的原因,表示方法以及提高準確度的方法;掌握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方法,理解有效數字的意義并掌握其運算規則;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識。
第十章 滴定分析法
要求
掌握酸堿滴定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掌握絡合滴定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掌握氧化還原滴定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掌握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
第十一章 重量分析法
要求
影響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過程;影響沉淀純度的因素;沉淀的灼燒對沉淀的組成的影響;掌握重量分析結果的計算原理和方法。
第十二章 分光光度分析法
要求
物質顏色與光的吸收關系;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儀器及測量誤差和測量條件的選擇;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朗伯-比爾定律及其偏離的原因;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測定方法。
第十三章 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富集方法
要求
復雜物質分離與富集的目的與意義;分析化學中常用沉淀、萃取、層析、離子交換分離方法的基本原理。
663《土地資源管理》考試復習范圍
1、土地的含義、土地的特性、土地的分類體系、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載力
、土地與可持續發展、我國土地資源概況;
2、土地管理的含義、原則、特性、功能、手段;土地管理的內容體系、地籍管理的內容、土地利用管理的內容、土地綜合管理內容;
3、我國土地管理體制、土地管理機構設置模式、土地管理機構職責權限的劃分
4、測繪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運用、信息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
5、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目的、內容、程序、主要成果;土地權屬調查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土地權屬調查成果資料。
6、城鎮土地分等的任務與目的、原則、工作內容;城鎮土地分等技術方法;城鎮土地定級的因素指標體系、工作程序和內容;農用地分等定級的目的、原則、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土地資源評價的基本程序、土地評價單元的劃分方法;土地資源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評價的相關概念。
7、土地估價基本理論、原則;基準地價的概念、特點、評估方法;宗地地價概念、評估方法、程序;我國地價的管理體系和措施。
8、土地權屬管理的目的、內容、制度;土地權利結構、土地使用制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相關概念、土地他項權利制度與土地他項權利;土地權屬確認的法律依據、一般原則;土地登記的概念、特點、法律依據、土地登記的原則、內容、分類;土地登記程序;變更登記的概念意義、特點、類型、程序以及相關土地登記的概念。
9、土地權屬爭議的概念、土地權屬爭議的管轄、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程序。
10、土地征收、征用的概念、征收土地的審批權限、程序、征收土地的補償安置;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國有未利用地使用權的流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集體農用地使用權的流轉。
11、土地所有權的終止的概念、條件。
12、土地產權違法行為的類型、土地產權違法行為的查處、
1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含義、體系、編制原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任務和內容、編制程序,土地利用總圖規劃專題研究、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土地利用分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成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審批、公告、實施與修改
14、基本農田概念、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的目的、編制程序、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規劃。
15、土地利用計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
16、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意義、內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實施;農用地用途管制,耕地的數量管制措施,耕地的質量管制措施,農用地轉用審批。
17、建設用地的概念、特性、建設用地區用途管制的原則,建設用地區的用途管制,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
18、土地整理的概念及意義、土地整理的目標、土地整理潛力分析、土地整理程序、土地整理的內容、整理后土地的權屬管理。
19、土地復墾的概念、原則,土地復墾的權屬管理;未利用地開發的原則、未利用地開發審批、未利用地開發程序、未利用地開發后的權屬管理。
20、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概念、目的、程序,土地利用監督檢查的概念、原則、內容,開展土地利用監督檢查的機關、監督檢查者的職責權限。
21、土地違法用地的類型,土地違法用地的查處。
22、國內有關土地管理熱點問題討論
895《地籍測量學》考研范圍
一、基礎理論
1. 地籍的含義、功能、類別及其發展歷史。
2. 地籍測量的定義、特點和歷史,地籍測量的內容,地籍測量的作用,地籍測量技術體系。
3. 地籍調查的定義和內容,地籍調查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地籍調查所涉及的技術,各種技術所解決的問題及其概略的生產工藝流程。
4. 地籍測量學研究的內容、任務和對象。
二、土地權屬調查
1. 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的含義及其確認方法
2. 宗地、地塊、界址點和界址線的含義,土地劃分的含義和方法,地籍編號的分類,地籍幾何要素的編號,地籍屬性要素的編號。
3. 土地所有權調查的內容、基本程序,權源、界址以及其他要素的調查等。
4. 土地使用權調查的內容、基本程序,權源、界址以及其他要素的調查以及宗地圖的繪制、地籍調查表的填寫等。
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1. 土地類型的定義,土地分類的含義和作用,土地分類體系;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原則,分類方法,我國現行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目的、內容、原則和程序。
2. 地類調繪的基本方法。地類界線調繪的精度,地類調查的技術要求,地類圖斑的調查,線狀地物調查,零星地物調查,地物補測。
3. 影像判讀的一般要求,影像判讀標志的建立,主要地類解譯標志。
四、土地等級調查
1. 土地質量與性狀的含義,土地等級調查的含義、目的
2. 土地自然要素調查的必要性及內容,土地社會經濟要素調查的必要性及內容。
3. 稅收和土地稅收的概念、土地稅收的依據與功能以及我國現行的土地稅收制度簡介。
五、房屋調查
1. 房屋調查的特點、內容,房產要素的編號及與房屋有關的概念簡介。
2. 共有面積含義、特點及其分攤原則。
3. 不同情況下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
六、地籍控制測量
1. 地籍控制測量的含義與特點,坐標系的選取,精度確定原則,埋石點的密度,基本精度要求等。
2. 地球形體與參考橢球體、大地坐標系、平面坐標系與高程基準
3. 地籍控制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地籍控制點的埋石密度、點之記與控制網略圖。
4. 利用GPS定位技術和已有城鎮基本控制網布測城鎮地籍控制網的方法,一、二級導線網的布設以及圖根控制測量。
七、界址點測量
1. 界址點的含義、實測界址點坐標的必要性,界址點的精度選取的原則和基本精度要求等。
2. 圖解法和解析法測量界址點的方法,解析界址點坐標和邊長的檢驗方法。
3. 外業實測界址點的準備工作、實施步驟及內業整理。
4. 實地測定界址點坐標的四種主要方法、適用范圍及其公式推導。
5. 用高精度攝影測量方法加密界址點坐標的適用范圍、問題及作業要點。
八、地籍圖的測制
1. 地籍圖的含義、內容、作用、分類,地籍圖的基本知識:包括比例尺、分幅與編號、基本精度要求等。
2. 地籍圖測制的技術和適用范圍,各技術測制地籍圖的方法和概略作業流程。
3. 宗地圖的概念、特點和內容及作用,宗地圖的測制方法。
4. 其他地籍圖編制原則、內容和方法。
5. 房產分幅圖、分宗圖及分戶圖的內容、成圖方法及要求等。
九、土地面積量算
1. 面積量算的含義、作用、方法等,
2. 簡單幾何圖形法,坐標法,膜片法,求積儀法及圖紙變形、高程、傾斜改正方法等。
3. 土地面積平差原則與精度要求
4. 圖幅、街坊、宗地與地類面積測算以及土地面積匯總統計等
5. 城鎮宗地面積量算的項目與關系
十、數字地籍測量
1. 數字地籍測量的含義、特點、方法及其作業流程
2. 全野外數字地籍測量的原理
十一、日常地籍調查
1. 日常地籍調查與測量的含義、內容、作用和特點。
2. 土地權屬變更調查的內容、程序和方法
3. 界址恢復與鑒定的方法
4.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含義、特點、技術流程和關鍵技術環節。
十二、3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1. 3S技術的特點及其集成方式
2.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在地籍控制測量、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3. 遙感在地籍測量中應用于地籍測量的優勢和作用、幾種適用于地籍測量的遙感影像、調查底圖(正射影像圖)的制作。
4. 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加試科目考試范圍
1、 計量地理學:要點:
一、緒論
計量地理學的四個發展階段及各自特征
計量地理學的主要應用方面
二、地理數據采集及其預處理
地理數據類型
地理數據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標
三、計量地理學中的經典統計分析方法
幾種相關系數:pi系數、卡方系數、皮爾遜系數、斯皮爾曼系數
回歸分析基本原理與步驟
馬爾科夫預測基本原理與步驟
四、空間統計分析
探索性統計分析:全局空間自相關、局部空間自相關
地統計分析:區域化變量概念、變異函數(協方差函數)概念與實驗變異函數的計算、普通克里格插值
五、空間優化決策分析
線性規劃方法的原理與基本步驟
層次分析法(AHP)的原理與基本步驟
六、地理網絡分析
地理網絡的圖論描述
地理網絡的測度指標
最短路徑分析與選址
2、 現代地貌學: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地貌體
第二節 地貌類型與結構
第三節 地貌學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四節 地貌資源與人類生存環境
第二章 地貌發育
第一節 內動力作用
第二節 外動力作用
第三節 人類活動---第三地貌動力
第四節 內外動力相互作用
第五節 地貌發育基礎理論
第六節 影響地貌發育的因素
第三章 外動力地貌
第一節 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系統、崩塌及其地貌、滑坡及其地貌、坡地蠕動及其地貌
第二節 流水地貌
第三節 冰川地貌
冰川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形體
第四節 風沙地貌
第六節 海岸地貌
第七節 人工地貌
第四章 巖石地貌
第一節 砂質巖石地貌
第二節 巖漿巖和玄武巖地貌
第三節 可溶性巖石地貌
巖溶分布、巖溶地貌發育條件、巖溶地貌形體、巖溶地貌空間組合
第四節 黃土地貌
第五節 生物巖地貌
第五章 構造地貌
第一節 水平構造地貌
第二節 單斜構造地貌
第四節 褶皺構造地貌
第五節 斷層構造地貌
第六節 巖漿活動構造地貌
第六章 區域地貌
第一節 山地與丘陵地貌
平原地貌
高原地貌
盆地地貌
第五節 大陸邊緣地貌
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島、大陸基
第六節 洋底地貌
洋底地貌形體
第七章 數字地貌模型
數字地貌模型概念
數字地面模型、數字高程模型、數字高程模型的形式
第八章 地貌制圖
第一節 地貌圖的類型
第二節 地貌分類原則
第三節 地貌形體類型數字分類
基本地貌類型劃分
第五節 地貌制圖程序
地貌制圖內容、制訂地貌圖編制計劃、 地貌圖編圖準備工作
3、 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設計:
(1)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可視化方法
(2) 模擬地圖到數字地圖的轉換方法
(3) 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4) 軟件工程的基本知識
(5) GIS 數據庫的設計
(6) GIS工程的管理方法
(7) GIS工程的設計技術和設計書
(8) 地理元數據作用與管理
(9) 網絡GIS設計方法
(10) 空間分析方法的應用
4、 空間分析:
(1).空間分析基本概念及基本內容
(2).空間數據的基本特性及表示方法
(3).空間坐標計算方法
(4).空間分布類型及參數描述方式
(5).空間聚類的方法
(6).空間物體的形態分析
(7).空間插值和擬合
(8).空間曲面的形態參數
(9).曲面結構線的計算
(10).空間距離的計算
(11).基于柵格數據的歐氏距離變換
(12).基于距離的分析
(13).空間拓撲關系及其計算
5、 環境化學:
要求考生了解環境化學的研究對象、分支學科及其研究內容與方法;了解四大自然圈層的基本結構及其相互作用與聯系,了解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課題與研究內容;掌握化合物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主要化學過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學反應。主要考試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環境化學
第二節 全球變化研究與環境化學
本章重點:環境化學研究的內容、特點、分支學科與研究的方法,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進展。
第二章 全球環境概述
第一節 大氣圈
第二節 水 圈
第三節 巖石-土壤圈
第四節 生物圈
本章重點:氣溶膠,大氣組分濃度表示方法,太陽輻射, 主要成分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大氣散射的原因與類型。水圈的結構,天然水的化學組成。土壤的化學組成,土壤礦物質的分類、結構與類型,有機質的分類,腐殖質的分級與官能團,土壤膠體的分類與性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第三章 化合物在環境介質間的分配
第一節 化合物在環境介質間的分配平衡
第二節 化合物在空氣-水之間的分配
第三節 化學物質在水-懸浮物(沉積物)之間的分配
第四節 化學物質在水-生物之間的分配
本章重點:化合物在環境介質中的分布,分配平衡。亨利定律常數的表達式、影響因素。分配系數,影響分配系數的因素與計算,分配系數與其它性質參數 的關系。生物富集研究的意義,KB及其與其它分配系數的關系。
第四章 環境介質中的化學平衡
第一節 環境介質中的酸堿平衡
第二節 境介質中化學物質的氧化還原平衡
第三節 環境介質中化學物質的水解平衡?
第四節 環境介質中化學物質的配位平衡
本章重點:碳酸鹽平衡及計算,SO2的平衡與計算,含氮無機物的酸堿平衡。氧化環境與還原環境,環境中重要的氧化、還原劑,p的概念與計算,氧化還原平衡對化合物存在形態的影響,p-pH圖,logC- p圖,天然水中不同形態氮的計算。能夠水解有機化合物的類型,影響水解速率的因素,水解速率常數的計算。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羥基對重金屬離子的配位作用及配合物的分布系數,天然有機配位體的類型及其與金屬離子的配合作用。
第五章 酸沉降的化學過程
第一節 降水中酸性物質形成的化學過程
第二節 酸雨的監測與污染控制
本章重點:SO2對光的吸收、氣相的自由基氧化,大氣液相重要化合物的初級光化學過程,SO2的O3、H2O2、自由基氧化,金屬離子的催化氧化。NOx的氣相氧化,大氣液相中NOx的主要光化學過程,生成HNO3的主要反應,氣相與液相中重要有機化合物氧化為有機酸的機制。降水主要的離子成分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降水pH的背景值,影響降水pH的因素。我國的“兩控區”。
第六章 環境中的微界面過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天然水體中膠體的性質
第三節 天然水體中液-固界面的物理化學過程
第四節 天然水中膠體粒子的吸附作用
本章重點:膠體粒子的種類、表面性質,表面羥基與表面電荷形成的機制。液-固界面的表面配位模型,羥基化表面的物理化學過程粘土礦膠體粒子的表面配合作用。吸附等溫線和等溫式,如何從實驗數據確定吸附等溫式。
第七章 環境中化合物的光化學過程
第一節 光化學基礎
第二節 對流層中的光化學過程
第三節 平流層的光化學過程
第四節 水生系統中的光化學過程及污染控制光化學
本章重點:光化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光對分子的作用,分子對光的吸收,分子的電子組態、氧分子的電子組態。大氣組分的源與匯,化合物的壽命、半衰期及其計算,分子的吸收截面,重要組分的初級光化學過程,大氣中重要的自由基及其來源,NOx、CH4、重要有機化合物的光化學反應,對流層臭氧產生,光化學煙霧產生的機制、主要產物及其形成的機理。平流層太陽輻射的特點,平流層臭氧損耗的機理。天然水重要組分的初級光化學過程及其產生的活性物種,直接光解速率常數,天然水中一些典型化合物的光氧化機理,光化學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第九章 環境中元素的化學形態
第一節 化學形態與效應
第二節 不同環境介質中金屬元素的化學形態
第三節 形態分析方法與模擬計算
本章重點:化學形態的基本概念,形態與物理化學性質,形態與效應,影響化學形態的因子,土壤中重要重金屬元素的形態與區分方法。天然水中金屬元素形態的劃分與方法,溶解態與顆粒態金屬元素形態的劃分與方法,形態分析方法,形態分析的類型與特點和模擬計算方法。
6、 環境生物學:
環境生物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外源化學物在生物體內的歸宿。外源化學物的毒性效應。遺傳毒理學。污染的種群生物學效應。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歸宿與效應。環境生物學理論與方法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7、 數字地圖制圖:
數字地圖的概念、特征、應用領域;數字地圖的數據加工處理、存儲數據結構;柵格數據的特征、數據結構、數據分析;矢量地圖數據的表達、數據結構、數據分析;柵格、矢量數據的相互轉換方法; 矢量數據的壓縮、尺度變換方法;數字地圖符號化過程、符號設計;DEM數字地面模型的概念、數據結構、及其地形分析方法;數字地圖的更新、信息服務發布; 數字地圖制圖系統的結構、功能、應用。
8、 地圖分析:
地圖分析的概念、特點、應用領域;地圖統計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聚類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等;地圖量算的基本方法,位置、長度、面積、體積等幾何特征的量算分析等;地圖數據質量分析評價。
9、 化工原理:
緒論-質量衡算;能量衡算
流體流動-管流系統的衡算方程;流體流動的內摩擦力;邊界層理論;流體流動的阻力損失;管路計算;
熱量傳遞-熱量傳遞的方式;熱傳導;對流傳熱;傳熱過程的計算;量綱分析
質量傳遞-基本概念;分子傳質;對流傳質
吸收-吸收的定義及類型;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傳質速率方程;物料衡算;填料層高度;傳質單元;吸收塔的操作型問題;塔板數
10、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如生理、生化、遺傳、生態;典型環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學在水、大氣、固廢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11、 土地信息系統:
第一章 緒論
土地信息系統相關概念;土地信息系統構成及功能;土地信息系統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土地信息系統發展趨勢。
第二章 土地信息技術基礎
土地信息分類與編碼;土地信息的空間參考系。
第三章 土地數據的輸入與輸出技術
土地數據的基本特征;空間數據的測量尺度;土地數據的主要來源;土地數據獲取途徑;屬性數據輸入及其與空間數據的連接;空間數據質量;空間數據的元數據。
第四章 土地數據庫
土地數據庫的基本內容;土地信息的概念數據模型;空間數據庫設計;土地信息的數據結構。
第五章 土地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
坐標系、坐標系變換;圖幅接邊與分割;空間數據開窗處理;空間數據的編輯;土地信息的空間分析;土地信息空間查詢;空間內插方法。
第六章 土地信息分析模型
土地評價數學模型;土地利用規劃模型;人口、土地需求預測模型;土地利用變化模型。
第七章 土地信息的表示與可視化
土地信息表示概述;土地信息的專題信息表示;土地信息的可視化。
第八章 土地信息系統工程與標準化
土地信息系統工程的概念;土地信息系統工程建設步驟;土地信息系統的網絡工程;土地信息的標準化。
第九章 土地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土地信息系統的設計。
12、 土地評價與規劃:
第一章 緒論
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
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和內容,
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原則與工作程序
第二章 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原則
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原則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概念,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和程序
第四章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和規劃后評價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目的、內容、方法
規劃后評價的評價方法指標體系
第五章 土地質量評價
土地質量評價目的與作用;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土地利用潛力估算 :如何進行土地利用潛力的估算
第六章 土地需求量預測
基礎數據預測:人口、城市化水平、食物消費水平、農作物單產。
農用地需求預測:耕地需求量預測
建設用地需求預測:居民點、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用地預測
土地需求量預測定量方法:趨勢預測、回歸預測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供需平衡的方法
第七章 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
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方法:土宜法 、綜合平衡法、線性規劃法
土地分區的意義、分區方法:
土地利用地域分區,土地利用用地分區,
第八章 土地利用專項規劃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土地復墾規劃,土地整理規劃,土地整治規劃
第九章 土地評價
土地估價的原則方法、土地定級的概念、原則、定級體系與方法;土地定級與估價的關系;土地定級因素分析;收益還原法、市場比較法、剩余法、成本法;基準地價概念、特點、評估程序與方法
13、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
參考890《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考試范圍
14、 土地利用規劃:
參考加試科目《土地評價與規劃》
15、 環境工程原理:
參考加試科目《化工原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