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直接關懷下建立的,新中國成立后黨創辦的第一所傳媒類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辦學70年來,學校秉承“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校訓,傳承“忠誠、自信、包容、競先”的文化基因,以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傳媒人為己任,培養造就了大批優秀傳媒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教育重鎮”。
學校現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國家“雙一流”學科,互聯網信息、文化產業2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類別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各學科在建設過程中爭創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個學科取得了驕人成就,設計學與藝術學理論共居第一方陣,多個專業學位水平實現全國領跑。
面向未來,學校正全面布局智能傳媒教育,推進交叉學科建設,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通過實施從傳統高等教育向未來高等教育、從傳統傳媒教育向智能傳媒教育、從國內一流高校向國際一流高校的“三個跨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傳媒大學。
一、招生計劃
我校本次計劃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0人左右,具體招生專業及博導信息詳見《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我校實際錄取總人數以及各博士生導師的實際錄取人數將根據國家當年下達的招生計劃和生源情況等進行適當調整。
2025年我校在國際傳播學專業(專業代碼0503Z7)招收“國際傳播白楊班(博士)”。“國際傳播白楊班(博士)”是中國傳媒大學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學校面向國家國際傳播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培養重要舉措。學校集中我校國際傳播優勢資源,集合國內外國際傳播優秀導師,集納“政產學研用”各界國際傳播力量,以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導向,著力培養卓越國際傳播人才。“國際傳播白楊班(博士)”以高水平、寬口徑、多元素養、復合能力為培養理念,兼顧理論與實踐,兼重人文與藝術,兼容社科與理工,為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卓越信息傳播人才。“國際傳播白楊班(博士)”依托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研究生院代表學校直接領導,各相關學科培養單位協同,由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具體管理,與同期建立的“國際傳播白楊班(碩士)”一并形成我校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特區,構成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梯隊。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2025年招生專業范圍為:新聞學(050301)、傳播學(050302)、廣播電視學(0503Z1)、互聯網信息(0503J4)、藝術學(130100)、音樂(135200)、戲劇與影視(135400)、美術與書法(135600)。
“國際產學研聯培”專項計劃2025年招生專業為區域國別學(057000)。
二、招生方式及選拔模式
我校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碩博連讀、普通招考三種方式。
1.直博:直博生從本年度獲得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遴選。
2.碩博連讀:面向我校已完成碩士階段主干課程學習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級學術型在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學習成績優秀、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報考條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對于同等學力考生,或碩士階段為專項計劃的考生,或欲報考我校博士學位研究生專項計劃的考生,只可選擇“普通招考”方式。
“碩博連讀”考生在報考時只能選擇非定向就業類型。
我校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請-考核制”選拔模式,選拔流程包括考生報名、提交申請材料、資格審核及材料評議、初試、復試等環節,詳見“四、報考流程”。其中,工學門類相關專業(專業代碼前2位為“08”)不設初試環節,其初試內容在復試的筆試環節考核。
三、報考條件
(一)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均須符合以下要求: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的體檢標準,心理健康。
3.有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的書面推薦意見。
(二)以“碩博連讀”方式報考的基本條件
以“碩博連讀”方式報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還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須為具有我校學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級學術型在學碩士研究生(不含專項計劃)。
2.已完成碩士階段主干課程學習,成績優秀。
報考文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5”)或藝術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13”)的考生主干課程平均成績須達85分;報考工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8”)的考生主干課程平均成績須達80分。
3.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潛質。
考生須在就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取得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或指導教師第一、本人第二)身份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著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或國際專利授權等,或獲得省部級以上或其他同級別科研、創作或學科競賽三等獎及以上(排名第一)。其中,對于報考文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5”)或藝術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13”)的考生,所發表的論文須為SSCI檢索或CSSCI檢索(含擴展版)論文;報考工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8”)的考生,所發表的論文須為SCI/EI檢索論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論文。
(三)以“普通招考”方式報考的基本條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報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還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1.報名前已獲得碩士學位或者博士學位人員。在國(境)外院校獲得學位者,須具有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在職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研究生(非學歷教育形式,只有碩士學位證書,沒有畢業證書)者必須在報名前取得碩士學位證書。
2.2025年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在錄取當年入學前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在國(境)外院校取得學位者,還須在錄取當年入學前取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3.獲得學士學位六年及以上(從獲得學士學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學之日)的同等學力人員,須在本人所報考的學科專業或相近領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至少2篇高水平學術論文,或已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排名前3)。
此外,報考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還須滿足相關專業的報考條件,具體可查看附件《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及申請材料要求》。
四、報考流程
(一)報名
報名時間:2024年11月8日10:00至2024年12月9日20:00。
報名網址:https://yzbm.cuc.edu.cn/10033/user/login/login
(二)提交申請材料
考生在報名時須同時提交個人基本信息、代表作、貢獻度和主觀評價等方面的申請材料。申請材料須通過報名系統提交,通過其他途徑提交的申請材料無效。
申請材料清單如下(模板詳見報名系統,以下清單若與報名系統要求有出入,則以報名系統要求為準):
1.基本信息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證。
(2)學籍學位證明材料。
報名前已獲得碩士學位或者博士學位人員須提交碩士學位證書或者博士學位證書掃描件,在國(境)外獲得學位的考生還須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學位認證報告掃描件。
應屆碩士畢業生須提交學生證掃描件或學籍在線驗證報告電子版,錄取當年入學前可獲得國(境)外碩士學位的考生須提供近期開具的在讀證明或成績單掃描件。
同等學力考生須提交學士學位證書掃描件。
(3)碩士課程成績單,并加蓋碩士就讀學校教務部門公章。
(4)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應屆碩士畢業生可提交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的部分內容)。
(5)本科畢業論文全文。
(6)外國語水平證書。
(7)擬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計劃書或創作實踐設想(報考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須提交研究計劃書;報考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須提交創作實踐設想)。
(8)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9)誠信考試承諾書。
2.代表作
報考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須提交本人近5年內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科研成果須能反映本人最高學術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著作、高水平教材、文藝新聞出版作品、已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或國際專利,以及其他具有較大學術和社會影響的高水平科研、創作成果等。最多提交3項,按重要程度排序。
報考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須提交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具體要求見附件《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及申請材料要求》。
3.貢獻度
(1)各類榮譽獎項。
(2)各類科研、創作或學科競賽獲獎。
(3)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4)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的研究報告或咨詢報告等。
(5)其他能證明自身社會貢獻度方面的材料。
4.主觀評價
(1)申請信(含報考原因、自我評價等內容)。
(2)專家推薦信(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的書面推薦意見)。
5.其他
其他能證明本人學業水平、學術能力或創作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材料。報考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還須提供《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及申請材料要求》中所規定的報考條件證明材料。
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考生還須提供滿足報考條件所需的證明材料,詳見“三、報考條件,(三),3”。
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須提交《報考2025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并在教育部研招網“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資格申請平臺”完成資格認證。
(三)資格審核及材料評議
各培養單位資格審核小組依據報考條件的要求,對考生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對不符合報考條件或弄虛作假者,一經查實,視為資格審核不通過,不予準考;已參加考試且通過者或擬錄取者,取消其已獲資格,不予錄取。
各培養單位材料評議小組根據考生提交的申請材料對其進行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給出材料評議成績。材料評議成績合格的考生可進入初試環節(工學門類各專業可直接進入復試環節)。
綠色通道:考生如取得突出的學術成果或創作成果,且材料評議成績為“優秀”,則由學校統一組織專家組進行考評,考評通過者經學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確定后,可進入綠色通道。對于進入綠色通道的考生,其初試合格線可適當降低(對于工學門類各專業考生,可適當降低其復試環節的筆試合格線)。
材料評議成績合格線發布、考生材料評議成績查詢等,詳見中傳研招網(https://yz.cuc.edu.cn)屆時相關通知。
(四)初試
初試時間擬定為2025年3月,具體時間以中傳研招網后續通知為準。
初試為筆試,采用機考等方式進行,重點考查考生攻讀博士學位所需的學科基礎、綜合素養和學術潛質。初試科目如下表所示,各科目的考試大綱詳見《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初試及復試筆試科目考試大綱》。
專業
|
初試科目
|
考試時長
|
文學門類下學術學位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5”)、藝術學門類下學術學位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13”)
|
《學術寫作》
|
180分鐘
|
《人文社科綜合(一)》
|
180分鐘
|
|
出版(代碼055300)
|
《專題寫作》
|
180分鐘
|
《人文社科綜合(一)》
|
180分鐘
|
|
音樂(代碼135200)、戲劇與影視(代碼135400)、美術與書法(代碼135600)
|
《藝術評論》
|
180分鐘
|
《人文社科綜合(二)》
|
180分鐘
|
初試成績達到合格線的考生可進入復試環節。對于綠色通道考生,初試合格線最多可降低15%。
如遇不可抗因素,我校將會對初試時間及方式等做適當調整,調整方案將提前在中傳研招網公布。
初試詳細安排、初試合格線發布、初試成績查詢等,詳見中傳研招網屆時相關通知。
(五)復試
文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5”)及藝術學門類下學術學位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13”)復試以面試為主,采用學術答辯及交流問答等形式,對考生的思想品德、學術能力、創新潛質、綜合素質、外語應用能力等進行考查。
工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8”)復試以筆試和面試為主。筆試主要考查科技文獻閱讀與寫作及專業基礎知識,具體考試科目如下表所示,考試大綱詳見《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初試及復試筆試科目考試大綱》。筆試為合格性考試,不計入復試成績,但筆試成績不合格者將取消其錄取資格。對于綠色通道考生,筆試合格線最多可降低15%。面試采用學術答辯及交流問答等形式,對考生的思想品德、學術能力、創新潛質、綜合素質、外語應用能力等進行考查。
專業
|
復試筆試科目
|
考試時長
|
工學門類各專業(專業代碼前兩位為“08”)
|
《科技文獻閱讀與寫作》
|
90分鐘
|
《隨機數學》《數學物理方程》二選一
|
90分鐘
|
報考藝術學門類下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除了要參加綜合面試之外,還須參加專業創作考核。專業創作考核的具體內容見我校后續發布的復試錄取辦法。
復試時間及具體要求等,詳見中傳研招網屆時發布的復試錄取辦法等相關通知。
五、錄取
按照“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寧缺毋濫”的原則進行錄取。錄取辦法詳見中傳研招網屆時發布的復試錄取辦法等相關通知。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一經查實即取消錄取資格:
(一)提供的材料不真實,或存在非本人材料等弄虛作假行為。
(二)應屆碩士畢業生在錄取當年入學前未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三)在國(境)外院校取得學位者,未在錄取當年入學前獲得碩士學位證書或未取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六、學習方式與錄取類別
我校博士學位研究生均為全日制學習方式。
我校博士學位研究生的錄取類別分為兩類:“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考生報考時的報考類別即為錄取類別,請考生在報考時慎重選擇,報名結束后,報考類別將無法更改。
非定向就業:按本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就業。考生須將人事檔案轉入我校,檔案未按規定時間轉入我校者將無法正常辦理入學報到手續。戶口可自愿選擇是否轉入我校(如戶口選擇轉入,須在規定時間內辦理,過期將無法轉入)。
定向就業(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和“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計劃”考生):錄取前須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書,畢業后就業單位為定向就業協議書簽署單位。考生人事檔案、戶口等不轉入我校。未按規定時間將簽訂完整的定向就業協議書提交我校者將無法正常辦理入學報到手續。
七、學制與學習年限
我校錄取的2025級博士研究生將于2025年9月辦理入學報到手續,經北京市教委審核通過后,獲得博士研究生學籍,并開始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
以“直博”方式錄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學制為5年,最長學習年限為8年(含休學、保留學籍、延期在內);以“碩博連讀”、“普通招考”方式錄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學制為4年,最長學習年限為6年(含休學、保留學籍、延期在內)。
八、學費標準、獎助體系及住宿說明
我校按照國家和北京市的相關規定收取學費。2025年學費標準以當年度北京市審批結果為準。
2024年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學費標準為10000元/年,美術與書法、音樂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學費標準為30000元/年,戲劇與影視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學費標準為35000元/年,出版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2025年首次招生,學費標準待審批,以后續通知為準。
我校面向博士研究生設立了包含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各類社會捐贈獎學金、創新創業獎學金、國家助學金、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崗位、學術會議資助金、助學貸款等在內的多種獎、助學金,建立了完善的多元獎助體系。
對于錄取類別為“定向就業”的博士研究生(專項計劃除外),我校不解決住宿。對于錄取專業為音樂(代碼135200)、戲劇與影視(代碼135400)、美術與書法(代碼135600)、出版(代碼055300)的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我校只解決第一年住宿。
九、注意事項
1.我校不舉辦任何形式的考前輔導班,不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以我校名義舉辦考前輔導班。我校沒有委托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代理我校進行招生錄取工作。對以我校名義舉辦考前輔導班或進行招生錄取工作的中介機構或個人,我校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教育部不允許考生同時被兩個或以上招生單位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3.普通招考考生提交申請材料后,須在報名系統中繳納報名費200元。繳費成功后,報名方有效。報名費僅可通過“網上支付”方式進行繳納,一經繳納,不予退還。
4.報考非定向就業類別的考生因任何原因不能調檔,造成不能被錄取或無法正常辦理入學報到手續的,后果由考生承擔。
5.報考定向就業類別的考生因不能簽訂定向就業協議,造成不能被錄取或無法正常辦理入學報到手續的,后果由考生承擔。
6.“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考生須符合教育部文件中關于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生源范圍及招生對象的要求。報名時,報考類別只可選擇“定向就業”類型,且須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書。提交材料時,須提交所在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或高等教育處審核通過并蓋章的《報考2025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畢業后,須履行定向就業協議,回定向地區和單位就業。在職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單位;非在職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區就業單位;畢業離校時仍未就業的非在職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畢業生就業工作主管部門。
7.現役軍人報考博士學位研究生的要求及辦法,參見軍隊相關部門制訂的相關辦法。
8.一旦發現有不符合報考條件、考試違紀、作弊等,或者發現通過弄虛作假手段取得錄取資格的,一律不予錄取。已經錄取的取消錄取資格,已入學的取消學籍。
9.本簡章如有內容與教育部最新政策相沖突,我校將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執行。
10.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處擁有對本簡章內容的最終解釋權。
十、信息公開與監督
我校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復試名單、擬錄取名單等內容,將在中傳研招網(https://yz.cuc.edu.cn)進行公示。考生若有異議,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申訴。
1.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處:詳見“十一、聯系方式”。
2.中國傳媒大學紀檢監察部門研究生招生專用監督電話:010-65779383。
3.北京教育考試院研究生招生專用監督電話:010-82837456。
十一、聯系方式
我校招生處聯系方式如下: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中國傳媒大學主樓311室,郵編:100024
咨詢電話:010-65779227
傳真:010-65768805
郵箱:cucyzb@cuc.edu.cn
附件:
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初試及復試筆試科目考試大綱
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及申請材料要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