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1922年生于江蘇南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9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員攙扶下,一步一步緩緩走上報告臺。他用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
這半個多小時,吳老堅持站著做完報告。工作人員怕出現意外,專門搬了把凳子坐在報告臺吳老身后。此情此景讓不少與會的人為之動容。但放眼臺下,就在吳老做報告的過程中,大批后排的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大覺。當天,臺下坐著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校的研究生。
吳老上一次站在這里是在2012年年初,他從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手里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大紅證書,從此,這位任教于清華大學的“人民建筑師”躋身于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行列。那次,他在臺上的時間不過5分鐘。
從程門立雪看“睡倒一片”
論年齡,吳院士比一些學生的爺爺還要年長;論成就,吳院士是我國建筑學領域泰斗、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單憑這兩點,部分青年學生就應該好好反思。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歷史上有不少虛心求學的典故,例如孔子見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禮,自謙道:“我才疏學淺,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向老師請教。”
又如,宋代學者楊時40多歲時還向程頤求教,程頤剛好坐在那里打瞌睡,于是楊時一直站在那里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
如今,92歲的院士站著,講了30多分鐘;20多歲的學生坐著,卻睡倒一片。對比古代學者,如今的部分青年學生應該感到汗顏。
孔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懂得了做人的禮儀,再去學習文化。
近年來,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然而,一些學生并非有志于學術,而是為了給自己“加冕”,提升就業的“籌碼”。因此老院士的演講,似乎離他們的功利目的很遙遠,以至于忘記了尊師的禮儀。
透視
吳院士到底講了什么?
吳良鏞院士這次報告的題目是《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報告中,吳院士從“理想與勵志”“選擇”“堅持”“榜樣”“頓悟”5個方面,談了學子的道德實踐。吳院士說:“必須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從經典的哲理轉化為一己之行動指南、行為通則,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內化為屬于你自己的精神財富。”
《志存高遠身體力行》摘錄
我今天在這里不講大道理。我作為一個建筑學人,自1946年執教于清華大學,至今已經68年,我只想將一些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所得到的體會跟同學們討論。
第一,理想與立志。一個人一生不能沒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斷前進的動力。我之所以選擇建筑事業,并作為一生追求的方向,與我青少年時代成長的經歷有密切的關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中國大地上戰火連連,苦難深重。戰亂的苦痛激勵了我重建家園的熱望,我最終斷然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學習,以建筑為專業,這是一個開始。隨著自己的成長,對建筑事業發展的需求也在不斷加深認識,對它的學習研究也就不斷提高。
第二,選擇。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機遇、變遷,甚至有無限的偶然性,國家的發展、經濟社會的變遷,乃至家庭中細小的問題都會引人轉向,甚至于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回顧既往,我自審之所以沒有“轉錯”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與早年“立志”相關,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與城市的學術領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時期,根據現實條件,作出相應的選擇。
第三,堅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是堅持還是退卻?就我個人經歷而言,不論是青少年時讀書求學,還是年長后的研究和實踐,幾乎處處都要面對困難,也難免遭受挫折。年輕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響而氣餒,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華先生講的一句話共勉:“不因困難而挫志,不以榮譽而自滿。”
第四,榜樣。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會起到重要的影響。我在求學的各個階段都有幸得良師的指點,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第五,頓悟。回顧幾十年的學術人生,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理論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時刻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感,不斷注意現實問題與學術發展的情況,進行知識累積、比較研究、借鑒啟發,逐步“發酵”,得到頓悟。
回應
吳良鏞:題目是我自己定的
“(演講)題目是我自己定的,稿子是我編寫了一個提綱,一個博士生幫我寫的,后來他們提了一些意見,我再改寫。”昨日,吳良鏞院士如是表示。
當被問及怎么定的主題時,吳院士笑著說,“因為我想為研究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在研究生階段應該重視哪些問題,所以都是從這個點出發的。”
即使偶爾行動不便,但在演講的35分鐘時間里,吳院士依然堅持站著。“站著講可以精神一點,我還有力氣站。”吳院士表示,演講結束后,他的身體沒有什么不適。
對于學生睡“倒”不少,有人提出是否是內容不接地氣?真實的情況是,在演講全文里并沒有特別晦澀的內容,道理都是用親身經歷點出來的。“我還比較注意這個問題,因為我經歷的年代和當前不一樣,所以比較注意,盡量選擇讓當前學生能夠了解的(內容)。”吳院士表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